玉米耕葵粉蚧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长的虫害,受害田块的一般受害株率10%左右,高者达50%以上,最高达93%,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本文为大家总结了玉米耕葵粉蚧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玉米耕葵粉蚧雌成虫红褐色,披白色蜡粉,体长3.1-4.2mm,宽1.4-2.1mm,长椭圆形,较扁平,两侧缘近似于平行,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体长1.4-1.45mm,宽0.25-0.3mm,身体纤弱,通体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已退化,共3对足,胸足较发达,前翅白色透明,长约0.8mm,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长0.5mm,长椭圆形,初呈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产在卵囊中,卵囊白色棉絮状,由雌虫分泌的蜡丝构成,一般长5-10mm,宽2-3mm不等,每个卵囊中一般有卵100粒以上。若虫共有两龄,一龄若虫体长0.61mm,尚无蜡粉;二龄若虫体长0.89mm,宽0.53mm,体表出现白色蜡粉,触角7节。蛹体长1.1-1.2mm,长扁圆形,也是黄褐色,触角、足、翅都可明显观察到。所结的茧长椭圆形,乳白色。
2、生活习性
玉米耕葵粉蚧在华北平原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第二代为害为主,一般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播玉米幼苗。第一代耕葵粉蚧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主要为害小麦和田间的禾本科杂草。由于小麦群体较大,根系较为发达,植株接近成熟期,一般不表现明显的危害。6月中旬末,夏玉米出苗后,第二代卵开始孵化为若虫,若虫先在卵囊中活动1-2天,而后迁移到夏玉米的主根茎部,固定取食。受害植株茎叶发黄,矮小细弱,由于若虫群集在根基部的罅隙和凹处取食,所以根部通常出现许多小黑点,根尖肿大发黑、腐烂,产量降低;或聚集在近地面的叶鞘内为害,使根茎部变粗,基部叶片干枯,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不能结实造成减产。1龄若虫活泼,身体微小,体壁柔软无防护,还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2龄若虫和成虫开始分泌白色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通常单株有虫3-8只躲在蜡粉中,粘附在植株上吸食为害。第三代耕葵粉蚧主要为害玉米和高粱的成株,使部分叶片出现黄色条纹,但这时植株已进入成熟期,对产量的影响不大。9月的中下旬至10月雌若虫老熟后的成虫开始做卵囊,把卵产在卵囊内越冬,一直到来年春天4月再次孵化为害。
3、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1.1 种植杭虫品种 苗期发育较快、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基本不受害。
3.1.2 合理轮作 玉米耕葵粉蚧只寄生和为害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不为害双子叶植物,发生为害严重的地块,可改种大豆、花生和棉花等作物,切断其食物来源,阻断其生活史。
3.1.3 翻耕灭茬,消灭虫源 玉米收割后,种植小麦前虽通常进行机械翻耕,但许多根茬仍留在田间,为玉米耕葵粉蚧提供了越冬的场所,故玉米收获后深耕灭茬,并将根茬带出田外作集中烧毁处理,可消灭大量虫源。因此在玉米耕葵粉蚧发生严重的地块不宜采用小麦-玉米二熟制栽培法。
3.1.4 适时播种 玉米适期播种,过早或过晚都有利于耕葵粉蚧为害。
3.1.5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复合肥等 促进寄主根系发育,可以对其有抵制作用。
3.1.6 麦田适时冬灌,有利于减轻其发生和为害 该虫越冬卵越冬时,浇大水提高土壤湿度,覆盖在土壤下的卵囊,易吸水受霉菌感染,从而发霉腐烂,影响存活,可部分减少虫源。
3.1.7 及时中耕除草,尤其是清除禾本科杂草 使土质疏松、墒情好,提高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补偿能力。
3.2 化学防治
3.2.1 适时防治 防治适期在第二代玉米耕葵粉蚧孵化后至1龄若虫期是用药液灌根防治最为有利的时期。因为玉米耕葵粉蚧虫卵对外界恶劣环境抵抗能力很强,2龄若虫和雌成虫均在体表附着蜡粉保护,药力不易附着和透过,因此防治最佳时期是活泼的1龄若虫高峰期。
3.2.2 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播种前,用35%克百威种衣剂按种子量2-3%包衣处理,与水、种子按1:50:500比例拌种,可有效地减轻其危害。
(2)灌药防治:这时可选用40%毒死蜱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或将喷雾器拧下喷头的旋水片喷浇玉米幼苗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