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军 本报记者肖力伟 胡明宝
“现在用收割机收割玉米,直接出来的就是玉米粒,这高科技真是帮咱农民省了大麻烦。”陕西省旬邑县职田镇青村村民张忠财说:“过去收割机收割后都是玉米穗,运回家还要晾晒脱粒后才能卖。”
张忠财算了一笔账,机器直收一亩玉米籽粒的价钱和穗收差不多,产量和普通品种相当,但节省的劳力却不止两三个。他说,高科技给农民办了好事,明年春节后就去找西农大专家要种子,自己家的7亩地都要用上机收品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选育的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再加上国产的收割机,让陕西玉米籽粒直收很好实现了国产化,将带动我国玉米生产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明如此评价说。
据专家介绍,籽粒直收是继机械摘穗之后玉米生产的一场革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全部实现了籽粒直收。在我国,玉米籽粒直收的研究起步于2007年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引进国外的玉米机收品种和收割机,但“洋科技”在中国不仅水土不服,还容易被“卡脖子”。
陕西省春玉米商业化育种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带领的团队走在了我国玉米籽粒直收研究国家队的前列。去年到今年的两年时间,团队选育的“陕单636”“陕单620”“陕单650”三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陕西省审定,这些品种耐密植、抗倒伏、成熟早、含水率低、破损率低,有效解决了玉米籽粒直收难题。不仅如此,他们还结合不同生态区实际,集成了从精量播种到缓控释肥、膜侧种植、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将良种与良法“打包”在全省3个生态区10个基地示范应用。
在旬邑和之后在榆林进行的春玉米籽粒直收现场验收结果显示,薛吉全团队示范的玉米机收品种籽粒含水量均远低于25%的国家规定,其中“陕单636”最低为18.6%;籽粒破损率远低于4%的国家规定,其中“陕单650”仅为0.9%;在旱作雨养区旬邑示范基地,三个品种的亩产量均超过800公斤,其中“陕单636”达到831公斤;在可灌溉的榆林示范基地,三个品种的亩产量均实现过吨,其中“陕单650”达到1122公斤。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宁夏农科院作物所和陕西省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在今年玉米生长中期遭受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条件下,薛吉全团队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表现出丰产宜机收的特性,与配套技术一起树立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陕西样板”。
玉米是陕西第一大作物,近两年,籽粒直收玉米种植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薛吉全表示,团队将进一步通过品种、配套技术和推广模式创新,提高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广模式,争取在10年内使陕西玉米普遍实现籽粒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