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超奕 郁静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产量高于一般的农田,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介绍,所谓高标准农田,是田成方、木成林,交通方便,灌溉设施好,土壤肥力高,土地比较平整,便于机械化大面积生产的农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湖南中部、四川盆地等地。
“标准化的农田适宜规范农业和精准农业。”马传喜说,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标准化、质量均一的优良品种,这是一种精准农业。在后期的筛选、烘干和收储上采用标准化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
马传喜认为,高标准农田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致。推广高标准农田,为有计划地规划和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会外连线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对于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优化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推广高标准农田,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其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也更容易通过合作社分享到农业产业链收入。高标准农田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村小农户数量庞大,要创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兼容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营模式,推广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建制镇助力当地农业生产链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