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不断逼近爆发拐点—红螯螯虾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2019-02-11 10:42:21浏览:152评论:0 来源:中国水产   
核心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养虾业饱受病害重创,产量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掀起了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
近年来,中国的养虾业饱受病害重创,产量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掀起了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显然,如今市场的一端是日渐萎缩的供应,另一端是与日俱增的需求,中国虾类养殖业亟需新产品、新爆点来填补不断扩大的市场缺口。红螯螯虾,可能是最具潜力的“明日之星”。
  红螯螯虾,又名淡水龙虾,学名Cherax quadri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因个体较大,外形酷似海中龙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推广至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地区养殖,被誉为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该虾种因多个突出优点备受市场认可。
  一、红螯螯虾品种优势
  (一)食用价值高
  红螯螯虾肉质结实、滑脆、味道鲜美香甜,与海水龙虾肉质相似。其出肉率为34.7%,可食用部分达60%以上,是国内小龙虾的2倍多(小龙虾出肉率为14.36%),而且其个头虽然比不过海龙虾,却明显大于国内常见虾类,成品虾个体普遍在75g~2000g之间,长度可达45cm以上,最大更可长到3000g,在市场上很是“吸睛”。
  (二)安全卫生营养丰富
  红螯螯虾可生活在淡水或含盐度不高于2%的咸淡水中,喜水质清新无污染的环境,也因此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此外,其虾肉中脂肪仅占0.42%,为低脂肪健康食品,而蛋白质占比为17.49%,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其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51,因此营养价值较高。
  (三)养殖风险较小
  红螯螯虾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强、耐低氧、成活率较高,生存温度范围(18℃~35℃)比其虾种适温范围宽,一般可实现当年放养,当年捕捞上市,非常适合在国内地区进行推广养殖。在目前国内主要虾类养殖饱受病害困扰的情况下,红螯螯虾大有机会凭借品种优势后来居上。当然“养得了”不等于“养得好”,要养出好虾还要过技术关。
  (四)市场价值高
  红螯螯虾因为其品质优、个头大、供应少,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可以卖出非常不错的价格,红螯螯虾从30g~2000g皆可捕捞上市,市场价格上占有更多优势,每斤售价可达60元~2000元不等,养殖得当时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利润空间巨大。该虾种另外一个显着的优势就是耐干运和长途运输、损耗率低,藉由技术的提升与标准化的操作可鲜活送到顾客手上,这一点对于打开广阔的内陆市场尤为重要。
  二、遏制红螯螯虾产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红螯螯虾在国内市场还很少见。我国早在1992年就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了红螯螯虾,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试养成功。随后在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广西等地亦进行试养,但时至今天,只有在国内局部区域有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养殖,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养殖技术、苗种质量、亲虾培育、专用饲料、运输包装、产业延伸等方面都处于不成熟阶段。
  (一)缺少系统化的养殖技术,饲料药物等配套未跟上
  虽然红螯螯虾的适应性、抗病性强,养殖的成活率相较其他虾类普遍更高,但由于国内目前尚无系统化、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而且整体技术发展落后,专用饲料、药物等关键配套也还没跟上,大部分养殖户只能选用其他虾类饲料或者自配饲料进行喂养,全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亩产量、成虾规格和质量上都差异巨大。养得好,亩产量可以轻松突破700斤~800斤甚至更高,而养得差亩产则只有100斤~200斤,效益差异显而易见。养殖产量不高,也直接限制了红螯螯虾的市场影响力。
  (二)种苗供应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低
  红螯螯虾的繁殖比较特殊,有在腹部抱籽的习性,因此其本身的怀卵量就较少,普遍在300颗左右。而且由于同类相食、水生敌害生物偷食、养殖环境不当等多方面的原因,实际出苗量只有抱卵数的一半甚至更少。而且目前养殖户培育种苗主要是通过自然繁育然后捕捞筛选,得到的虾苗大小规格不齐整,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统一规格大批出苗,极大地制约了下游养殖的发展。而且由于苗种稀缺、价格居高不下,养殖户普遍选择虾苗自产自用,这样既进一步减少市场上的苗种量,同时也使苗种不断弱化,形成恶性循环。
  (三)亲虾培育专业化程度低
  红螯螯虾国内并无专业的亲虾培育场,仅从一般养殖中挑选个头较大的成虾作为亲虾,甚至更多养殖户并无亲虾与专业育苗的概念,也是导致种苗供应不足的核心要素之一,优良的亲虾需多代数培育、科学化的营养配比,从虾苗特殊养殖等多方面着手,才能确保有良好的亲虾,可以进行优良的育苗生产。
  (四)缺乏红螯螯虾专用饲料,以其他物种饲料代替
  目前国内十大饲料公司并无针对红螯螯虾调制专用饲料,故养殖户多以克氏原螯虾饲料进行投喂、养殖,虽然克氏原螯虾已是红螯螯虾国内常见虾种当中最接近的“亲戚”了,但从个头、生活习性、水质要求等差异,都体现两者对营养需求的差异,克氏原螯虾饲料并不能完全满足红螯螯虾生长所需能量与营养源,合理的专用饲料能有效提升料肉比、成虾规格、亩产量,都间接影响养殖效益。
  (五)运输包装简陋,造成运输损耗
  红螯螯虾具有耐干运、长途运输的优势,但不恰当的运输包装,也会造成极大地运输损耗,不同的运输地点、目的地、季节、运输距离、运输模式,对最终的存活率都有影响,目前国内运输包装较为单一、粗糙,导致存活率低下,将原本红螯螯虾长处变为短板,也是未来要着力优化、升级的区块。
  (六)产业延伸短缺且销售途径单一
  由于国内红螯螯虾规模化与总体产量偏低,导致无法形成产业化与开发延伸产业,目前仅以餐饮食材作为最大销售途径,若要改善此产业现况,需从育苗、养殖等多方技术提升,达到更高产量与品质,方能带动整体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延伸。
  因上述原因,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和成熟的流通渠道。一方面,虾类还没有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必点菜”,吃虾的消费习惯尚未广泛养成,因此红螯螯虾也未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受苗种不足和养殖总量不高等技术不成熟因素,红螯螯虾的产量一直非常有限,通常一出塘就直接被送往高档酒店或附近餐厅,而且供应时间集中在秋冬季。在市场上“抛头露面”的机会少了,消费者不认识不了解,自然难以形成消费潮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红螯螯虾产业发展契机
  尽管国内红螯螯虾产业仍处于萌芽期,但通过对国内对虾、小龙虾和红螯螯虾三大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研判,红螯螯虾产业已经不断逼近爆发的拐点。
  在市场端,不久前红螯螯虾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也开始引进试养,现在远至黑龙江、新疆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相信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它们、品尝它们、爱上它们。
  在供应端,尽管国内的种苗繁育、养殖管理和饲料药物制作等工艺技术普遍都还在原始粗放的阶段,主要依赖台湾及澳洲的技术支持。但通过持续走访考察发现,国内已有相关科研单位走在前列,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但离满足国内外现有市场需求还有些差距。

  经多年研究和实践成果证明,过往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关是可以攻克的。拟生态工厂化育苗快繁技术能极大地提升种苗产量及质量,每尾亲虾每次产苗量可超过200尾以上;采用拟生态养殖系统、自行研发的专用饲料、标准化的养殖模式,红螯螯虾亩产量可稳定在1000斤以上。种种突破性的技术成果通过转化推广,可以让国内红螯螯虾产量迎来井喷增长,也会推动产业步入到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北京吴喻升辉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广东茂名罗非鱼产品出口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

上一篇:

2019年2月1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