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属较耐贮藏水果,经过贮藏后再上市销售能避开梨果集中销售期,是果农获得更高收益的一条基本途径。然而梨贮藏期常发的一些病害却严重影响着水果的价值。现将梨贮藏期常见的生理病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黑心病主要发生在鸭梨和雪花梨上。果实在0℃冷库贮藏30-50天后,即可发病,在土窖贮藏也可发生。发病初期,先在果心的心室壁与果柄维管束连接处产生芝麻粒大小的浅褐色病斑,后逐渐向心室内扩展,使整个果心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继续向外扩展,果心附近的果肉也出现褐变,边缘不明显,风味变劣。果心及果心附近果肉变褐时,果实表面一般没有异常变化。随病情加重,果肉褐变继续向外扩展,导致外部果肉变褐,此时果皮呈现淡灰褐色的不规则晕斑,梨果大部果肉发糠,重量轻,硬度差,手捏易陷,不堪食用。梨黑心病有早期黑心和晚期黑心两种类型。前者在入冷库30-50天后发病,初步认为是由于梨果入库后急剧降温所致的一种冷害;后者一般发生在土窖贮藏条件下或冷库长期贮藏的后期,认为是果实自然衰老所致。生长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及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冷库逐渐降温。梨果入库时,库温不得低于15-16℃,要求两天入满一库。入满库后开始降温。起初每5天降1℃,降至12℃后,每3天降1℃,降到5℃后,每天降1℃,一直到1℃,并保持在1±0.5℃。总之,前期降温速度宜慢,中后期适当加快。贮藏温度绝不能低于0℃,在库温度低于0℃的条件下,果实易遭受冷害而发生黑心或红肉。
(2)控制冷库气体成分。把贮藏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控制在0.7%,氧气12-13%,其它为氮气的条件下,可有效地防止发生黑心病。
2、鸭梨黑皮病是由于贮藏过程中一些酶的不正常活动,使表皮细胞黑色素大量沉积所造成的。另外,采收早晚、树龄大小、贮藏环境等均可影响该病发生。果实发病,表面产生许多褐色至黑褐色的不规则形斑块,严重时联合成片,甚至蔓延到整个果面,但皮下果肉仍保持正常,不变褐,基本不影响食用,只影响外观和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改善贮藏条件,适当通风换气,严格控制温度变化;采用梨果保鲜纸或单果塑料袋包装,可显著降低梨果酶的氧化作用,防止黑色素形成;用经50%虎皮灵500倍药液浸过的药纸包果贮藏,能显著减轻病害发生。
3、长把梨红心病长把梨红心病主要是果实过度衰老所致,树势衰弱、土壤瘠薄、采收过晚、入库不及时、果实呼吸强度增高等,均可加重该病发生。果实受害,多在贮藏后期发生,初期果心变红褐色,稍后果心附近果肉亦开始变色。变色部位先从果肩部开始,逐渐向胴部及果顶部的皮下果肉蔓延,后期果肉大部变为红褐色。病部皮色暗淡,果肉呈水渍状,初期果味淡而不酸,后期逐渐变质,失去原有风味。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适当提前采收,采后及时入库,并将库温保持在0-2℃。
4、梨褐烫病梨褐烫病病因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贮藏环境通风不良,果实吸收了本身的新陈代谢产物所导致的中毒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生长中后期偏施氮肥、果实采收较早或成熟度不足所致。梨褐烫病贮藏期间一般果实不表现明显症状,当病果转至室温条件时,才逐渐发病。转至室温几天后,果面即可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凹陷,病皮可成片撕下,影响外观质量和商品价值。该病斑一般仅限于果实表面,不深入果肉内部。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