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大家对食品的健康营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啥东西又有营养又健康?老百姓对此也有自己的总结,其中一条是“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这“没腿的”,就是指品类丰富的水产品。
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高蛋白、低脂肪,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难怪大家都爱吃。
但是吃养殖水产品,不少人也有担忧。比如,水产养殖的水合格吗,污染会不会超标?在养殖过程中抗生素会不会超标?一些添加剂随饵料进了鱼肚子,最后是不是也进了咱的胃?
水产养殖不仅跟百姓餐桌有关,也与生态环境有关。如果养殖密度大、结构不科学,搞不好就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坏了咱的绿水青山!为了咱的胃,坏了咱的水,这个代价太大了,真的划不来。
正是因为“养鱼”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近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大家的担忧,让水产养殖业步入绿色发展轨道。
养殖密度高、布局不合理,现有水产养殖业要变“绿”
能让百姓吃上价廉物美的水产品,光靠捕捞天然水域的鱼虾蟹可不够,水产养殖业绝对功不可没。我国一直是水产养殖大国,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2018年,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8%以上。
可是,水产养殖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等,不仅影响了水产品质量,更带来了环境污染。
比如,在湖泊里人工养殖水产品,就加重了湖泊负担,导致其富营养化的发生。太湖蓝藻事件已被熟知,虽然当年有天气因素在里面,但湖泊富营养化是主因,这其中,大面积的水产养殖难辞其咎。即便是在事件发生后已经清理了部分围网,到2008年,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还有20.4万亩,排放大量氮磷等污染物质。
于康震说,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另一方面,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像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
针对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了2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目的就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绿色、生态的水产品。
水产养殖跟污染不能划等号,推进绿色化“鱼和熊掌”能得兼
传统粗放的水产养殖模式中,大量饲料和一些违禁渔药和化学制剂的使用,再加上鱼类排泄物沉入水中,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以太湖为例,围网养殖面积从20.4万亩减到4.5万亩,到现在全部退出,太湖水质不断向好,出现了可喜变化。
那么,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把所有水产养殖停掉,才能保证水生态环境安全?
实际上,水产养殖跟污染不能划等号,“鱼和熊掌”是可以得兼的。
于康震说,包括养殖水产品在内的水生生物,是整个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环境要好,不能没有水生生物,两者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和谐可以共生共荣,失调就可能出问题。一些地方水产养殖污染了环境,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位从事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研究近30年的专家告诉麻辣姐,氮磷对河流尤其是湖泊水质确实有影响,但对一些近海海域,其影响并不大。在海水养殖中,只要将排放氮磷的品种与吸收氮磷的品种有机配比,氮磷污染水质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据介绍,目前,水产养殖从养殖对象上大致可以分为鱼、虾、蟹、贝、藻等几大类。从养殖方式上有两类,一是投饵型,二是不投饵型。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有较大影响。
我国海水养殖中的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
此外,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贝类移出的碳更多,可达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
此次《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把住投喂和水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动物性的食物应优先选择鱼类,我们每日摄入水产品推荐量应该达到40克以上。但事实上,我国目前每日人均摄入量仅为30克左右,为全球人均水平的56%,离推荐摄入量的下限值有很大差距。
农业农村部渔业局局长张显良介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连续6年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大家多吃水产品。
针对百姓关注的水产品养殖乱用药剂等问题,张显良回应称,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上,农业农村部一直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打好“组合拳”。此次意见也提出了3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投入品管理。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的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和违法用药及其他投入品的行为。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养殖水产品追溯体系,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完善渔业官方兽医队伍,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优化水产养殖用疫苗审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广和应用。
“发展水产养殖业,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于康震表达的对绿色水产养殖的愿景,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