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公布了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结果显示,与2017年对比,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等抗药性快速上升,值得农业部门重点关注。
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据了解,2018年全国农技中心继续组织全国21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8个农药品种。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呋虫胺、吡蚜酮等其他田间常用药剂都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等药剂。
灰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所有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防治。
二化螟
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处于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浙江瑞安、江西上高、湖南攸县种群抗性倍数增加都在10倍以上,达到高水平抗性。
当前阿维菌素在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一些地区作为二化螟防控主打药剂,为保证防效,常超剂量、多次使用,致使抗性快速上升,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
对策建议: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要分区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
同时,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剂量。
稗草
江苏、安徽、江西、湖南4省大部分稻区的稗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其中,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芷湖口镇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倍数最高,甚至达到万倍以上,江西省南昌市五星镇对二氯喹啉酸种群抗性倍数最高。
对策建议:建议在抗性倍数>100倍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在100倍>抗性倍数>10倍地区严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同时,加强氰氟草酯合理用药宣传,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推迟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一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麦蚜
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了1-2倍。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啶虫脒、氧化乐果、抗蚜威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严格限制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抗蚜威、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
赤霉病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8省12个县市的抗性检测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河南、山西、陕西省也有监测到,说明抗多菌灵赤霉病菌群体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
对策建议:建议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多菌灵,提倡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
加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抗性监测,评估使用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的潜在风险,研究小麦赤霉病菌抗性管理技术策略。
麦田杂草
播娘蒿在5省13个县市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89.6%,河北、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荠菜在4省9个县市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66.7%,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草在3省8个县市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96.3%,江苏、湖北两省抗性频率较高;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37.0%,江苏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62.5%。
对策建议:加强对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延缓麦田杂草抗药性继续发展。
推广冬前除草剂处理,减轻春季茎叶处理杂草的压力。重视麦田水肥管理,提高小麦自身与杂草的竞争力。
棉铃虫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特别是河北邱县、河南安阳、山东阳谷、夏津种群产生高水平抗性;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延缓其抗性继续上升;限制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可交替轮换使用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
棉蚜
棉蚜抗药性发展速度较快,对目前田间常用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目前监测地区棉蚜所有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灭多威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建议在农业生产中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选择氟啶虫胺腈、灭多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以保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菜蛾
目前我国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华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则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长三角蔬菜产区应继续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避免小菜蛾种群连续多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丁醚脲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同时,在华北蔬菜产区加强对小菜蛾的抗药性监测。
甜菜夜蛾
上海奉贤和崇明、湖北黄陂、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其中上海奉贤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554倍;对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大环内酯类药剂多杀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在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建议调整用药策略,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茚虫威、多杀菌素等药剂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烟粉虱
湖北、湖南等华中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双酰胺类溴氰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丙醚、季酮酸类螺虫乙酯等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华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吡丙醚、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抗性倍数增加了1-3倍。
对策建议:鉴于华中地区烟粉虱抗药性较高的特点,湖北、湖南蔬菜产区应停止使用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等抗性上升的药剂,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等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防治烟粉虱。
西花蓟马
目前监测地区西花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虫螨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建议在西花蓟马高水平抗性蔬菜产区停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西花蓟马,轮换选用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西花蓟马,延缓其抗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