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肥药减下去又闻蛙鸣声——广东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见闻

2019-03-04 17:57:26浏览:881评论:0 来源:农民日报   
核心摘要:  2018年11月中旬,广东省五华县联西村的水稻田,迎来了当年的第二次丰收。经实割实测,常规水稻田亩产干谷1070斤,而世界银行

  2018年11月中旬,广东省五华县联西村的水稻田,迎来了当年的第二次丰收。经实割实测,常规水稻田亩产干谷1070斤,而世界银行贷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的亩产则为1170斤,比前者增产100斤。丰收固然喜悦,让农民更感到高兴的是,通过参加世行项目,他们找到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生产方式。“常规田每亩用肥要花220元,但试验田每亩仅135元,并且用量更少。”村民老高表示。

  相比五华,珠三角一些地方更早地享受到了世行项目带来的利好。2014年,广东省在惠州、江门等地率先启动了国内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这是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13亿美元(约13.2亿元人民币),旨在减少种植业和牲畜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排放,通过招标为农民提供专用的配方肥、农药目录以及控肥技术等一系列支持,并进行补贴,通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项目开展5年来,成功探索出以IC卡信息系统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以高床生态养殖、南方保护性耕作为代表的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建设模式以及农业绿色生产新模式。据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学应介绍,2016年起,世行项目在广东19个市铺开,计划全省年治理耕地约100万亩。2018年,广东世行项目仅环境友好型种植工程已涉及近14万农户、68万亩耕地,项目区农户农药、化肥使用数量明显减少,平均每亩年节本增收360元。“种植业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都远超出10%。即使以10%测算,如果全省3000万亩耕地都能推开,仅化肥使用量就可减少19.2万吨。”

  减肥减药不减产

  广东省是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重灾区。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2013年广东化肥平均施用强度为每亩64公斤,居全国之首,但水稻氮肥利用率不足30%;农药施用强度2012年为每亩3公斤,也居全国首位,但吸收率仅30%~40%。

  在惠州市惠城区,早年因为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鱼虾嬉戏、白鹭齐飞的田园风光逐渐消失。自从参加世行项目以后,许多村民惊喜地发现,鱼虾又出现在了田埂边的水渠中,夜半还不时听到蛙声一片。

  “刚开始我们也不太相信用药用肥量减少后,作物产量还能增加,没想到世行项目还真做到了。”采访中,多位农户向记者表示。为了在控制污染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世行项目设计了技术补偿和资金补偿两套并行方案,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即全面推广水稻“三控”施肥和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并对购买指定农药、肥料、电动喷雾器的项目农户进行资金补贴。

  统计显示,世行项目在惠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化肥农药施用量明显减少,农户用药全面普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用药次数每造作物普遍减少1~2次;另外,还减少了化肥用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对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减少15%和20%以上,农户普遍增产增收10%以上,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种养技能明显提升。

  质优适配的化肥、农药以及恰当的施肥方法,使投入减少,产量增加。“过去农民在插秧后20天内就撒完了所有肥料。现在则是分阶段科学施肥。”恩平市农业局世行项目办公室主任谭乾开说,项目实施中引导农民按照“4231”分段施肥:以每亩90斤为平均标准,插秧时基肥用40%,插秧后15天到17天时施肥20%,35天到40天时施肥30%,60天时施肥10%。“一次性施肥,很多肥料都被雨水带走了,分段施肥能更好地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参与农户的用肥量已从平均每亩110斤降到90斤,效果明显。”谭乾开说。

  广东世行项目还开发了一套IC卡补贴系统。在指定的农资店里,农民拿着IC卡购买规定类别和规定量的农资,就能直接享受相应的优惠:买农药有35%的补贴,买化肥有25%的补贴,买喷雾器补贴120元,统防统治享受优惠服务价格。截至2018年3月,项目区购买农药、化肥、喷雾器的交易总额达3.1亿元,其中补贴额0.9亿元,平均每家农户年均获得补贴458元。适合广东的先进施肥用药技术、配方肥、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电动喷雾器得到普遍推广。

  保护性耕作好处多

  在广东,按照传统习惯,水稻耕作之前要把上一造的根茬清除,才能再种新的秧苗。然而,在江门、惠州、河源等地的世行项目保护性耕作区里,水稻、玉米等作物收割完后,秸秆却可以继续留在田里,直到下一造种上新的作物。

  “保护性耕作,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的情况下,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唐湘如表示,保护性耕作将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通过少耕或免耕加上秸秆覆盖,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径流带走的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据介绍,广东世行项目保护性耕作子项目拥有一支具有工程、植保、肥料、水稻栽培、玉米栽培等专业背景的专家团队,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具体方案,对各示范点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国内外考察和交流,学习更加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出一套适合广东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具和农技农艺。“在保护性耕作中,最重要的是耕种管全程机械化,通过机械化手段使播种和深施肥同步,提高化肥与农药的利用率,在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唐湘如说。

  杨寿生是惠州市柏塘镇柏盛水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最早参与保护性耕作的种粮大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寿生拿出了10亩地做实验,效果令人惊喜:耕作量减少了,产量却一点也没少。如今,凭借着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和30多台农机的助力,杨寿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养成习惯促长效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来说,5年时间远远不够,但世行项目却是一个正确的开始。实际上,在广东非世行项目地区,部分农民仍保留着传统的低效生产方式,不仅习惯于使用中高毒农药如敌百虫、杀虫双等,并且不会主动回收农药、肥料等农资包装废弃物。就在一年多以前,世行项目督察组在刚刚开展项目的紫金县,便发现仍有农民在使用“五氯酚钠”这种已被停止登记的高毒农药。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农药对环境破坏极大,对人体健康也有风险,而部分农民仍不知此药的风险,经常买来用于灭杀福寿螺,甚至徒手撒药、赤脚下田,导致手脚皮肤都开裂变黑。在世行项目开展后,当地农民可以到指定的农资店购买针对福寿螺的高效低毒农药,刨除35%的补贴后,农户每包只需支付不到6元钱。

  为使新技术得以推广,项目区的农业部门还对参与项目的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施肥、防虫、防病害等培训,并采取由上一级监督人员对培训完的农民进行问题抽答等方式,保证培训效果。恩平市锦岗村村民甄栋平说:“以前看到水稻上有斑点,知道有虫,但不知道是什么虫。现在看斑点的样子和出现的时间,能知道是什么虫了,也知道用什么药最有效。”

  经过5年努力,广东世行项目区农户对使用科学种植方法和高效低毒农资变得越来越有信心。2018年6月,第三方机构对惠州市惠阳项目区80家农户的入户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户已经养成了使用配方肥、高效低毒农药、高效喷雾器的生产习惯,并表示即便在降低项目农药化肥补贴额度或停止补贴后,也愿意继续使用环境友好型配方肥、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

  2019年,是广东世行项目的收官之年。胡学应表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相关补贴实际上起到的是推动器作用,关键还是要培养农民养成健康环保的用肥用药习惯和自觉回收农资废弃物的意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2019年1月34项农药产品获得登记!丙硫菌唑产品登记数量最多

上一篇:

这些首次在中国批准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您了解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