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点点鼠标,给大棚里的农作物浇水施肥;进入手机APP,随时随地就能实时观察大棚里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日前在房山区琉璃河镇周庄村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这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了农业生产,实现对基地的远程监控、遥控,开垦出一条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智能农业路。
在一栋种植韭菜的大棚里,可以发现,大棚的一角安装着一个360度摄像头,大棚中央架设了一台温室环境监测终端设备,设备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量等生长条件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仪器上的发射设备传输至服务器平台,只要电脑、手机等接入该平台,就能接收到监测点传输来的实时数据,实现远程遥控。
“土壤里插着2个土壤湿度传感器,当土壤湿度低于10%时,滴灌设施会自动打开,当土壤湿度达到25至30%时自动停止,平均一栋大棚一次只浇1立方米水,比过去节水70%以上。”合作社负责人王雷说,通过物联网监测技术,还实现了12种微量元素的单项施肥,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各个生长阶段,精准用肥,节省了肥料。
工作人员吴晗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登陆智能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在平台上,不仅能看到每一栋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能获取每栋大棚的分析数据,包括种植作物、种植面积、灌溉方式等基础信息,以及累计灌水量、灌溉时间、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等数据。
“您看,我们将番茄种植大棚的温度设置在8至30℃,当夏季棚内温度高于30℃时,物联网系统将控制大棚上风口打开,若温度仍持续不下,再启动风机和水帘,为农作物降温;到了冬天,温度低于8℃时,将会启动空气源热泵,给大棚增温。”吴晗说,有了这个系统,他们再也不必为温度过高过低、光照不足等不利条件影响作物收成而担心了,工作人员即便下班回家,也可以用手机随时检查棚内情况,远程控制开关。
“目前,合作社几十栋大棚均引入物联网技术。除了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对我们销售农产品也有帮助。我们将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制成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农作物的‘成长日记’,了解到这些瓜果蔬菜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让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吴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