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技术集成入“云”产业发展提速

2018-11-11 13:59:42浏览:82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阅读提示:前不久,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渔业大县和西

阅读提示:前不久,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渔业大县和西北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近年来,贺兰县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如今,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一批先进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在推动产业转型、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宁夏渔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的展示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背景墙上的屏幕即在“鱼病远程会诊”、“优鱼买卖”、“渔技服务”等多个界面之间流畅地切换。“互联网+渔业”极大地便捷了当地的养殖企业和用户。

这个叫做“鱼水云”的渔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指导下建立的,实现了远程会诊、质量监管、渔技服务、物联网服务、科技入户、电商平台等六大功能的有机整合。从企业管理生产、到科技入户服务、再到政府质量监管、直到消费者线上购买,平台完整地将所有“桥梁”搭建了起来。如今,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已经成为“西北渔业第一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引擎。

科研单位推广送养殖技术走出基地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形成了富饶的宁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充足的水量和优质的水源,孕育了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鱼菜共生技术的推广使用,为宁夏工厂化养殖水体的养护提供了新方向。

鱼菜共生技术,就是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形成了池塘内鱼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立体种养。鱼与植物间通过微生物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微生物分解鱼的排泄废物,再通过菜的吸收使水质得以净化,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在宁夏渔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记者看到,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上,整齐地漂浮着几组蔬菜架,绿油油的植物让水体更多了不少生机。“我们已经筛选出了7个适宜栽培的蔬菜品种,3个花卉品种,空心菜和豆瓣菜的栽植量最多。经过测算,对照池塘的养殖产量提高了5%,综合效益提高了17%,更重要的是池塘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宁夏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锋介绍道。

通过结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记者看到,池塘养殖水体先进入一级净化池,通过净化池中种植的荷花等挺水植物,初步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有机质;再由水泵提升经潜流湿地进行二级净化,潜流湿地中填充的基质和栽种的植物,通过吸收、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方式去除氮磷、重金属、悬浮物等物质;三级净化池中种植睡莲浮萍等浮水植物,进一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据统计,整个系统经过几年的运行,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达到18.35%和17.39%;尽管结构简单,但净化功能强大,实现了养殖污水零排放。

除了鱼菜共生,记者还在基地看到“一拖二集装箱养殖系统”。“一组20尺集装箱养殖系统的平均年产量能达到8吨,就是说1立方水体的年产量为160千克,是传统池塘养殖的80倍以上。此外,陆基推水养殖系统、渔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生态养殖技术,纷纷走出基地走进企业,在生产中实现了应用。”张锋说。

龙头企业引领打造产业联合体为农服务

站在“风车长廊”向北望去,稻田里一条青黑色的大鱼在绿海中翻腾出朵朵浪花,栩栩如生的稻田画看得人陶醉其间。在“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认养优质蟹田、采摘有机蔬菜、观赏稻田画,形式多样的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吸引着众多游客,让人充分领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自然情趣。

“我们创新了农技服务模式,探索了农技人员到田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的利益联接机制,更好地调动发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文向我们介绍起这里的情况。稻田边的公告栏里张贴着十几位“老师”的信息,包括自治区农科院、水稻所、水产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定期来这里指导生产、解决病害难题,农户还可以直接打电话“远程问诊”。

据了解,该基地是集有机水稻种植先进技术集成,稻蟹、稻鱼、稻鳅、稻虾、稻鸭等五种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田间培训学校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基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100亩,其中稻田养小龙虾60亩,稻田养殖泥鳅30亩,稻田养鱼750亩,扣蟹培育500亩,成蟹养殖300亩,稻田养鸭460亩。在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实现“稻渔双赢”,带动农民增收。基地内全部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100%。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节本增效、增收致富的目的。

作为自治区龙头企业,广银米业牵头成立了贺兰县稻渔产业联合体,建立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解决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广银大米”也先后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米、蟹田米多次获得国内展会金奖。

“生态养殖、绿色食品是行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的必然趋势,我们通过连接市场和农户,坚持靠科技致富,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赵建文说,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工厂化育秧、有机肥施用、生物除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植保等先进技术,在2万亩稻田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优质高效生产,实现亩均增收1500元,带动了周边2000户农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技术人员“下海”创新养殖模式提升效益

如果说“稻渔空间”是在田块儿里实现的种养结合,那么“陆基生态渔场”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淡水养殖和水稻种植的有机结合。“陆基生态渔场实现了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可以说利用了传统养殖和稻谷种植两者的优势,互补两者的劣势,把种养结合推向了深度融合。”在银川科海稻渔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科海渔业董事长石伟告诉记者。

石伟原本是银川市农牧局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干部,2006年,为了响应银川市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的号召,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创办了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公司牵头成立贺兰县科海渔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参与苗种引进、饵料配送、新品种试验、鱼病防治、信息化服务等,通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陆基生态渔场就是在探索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就是利用高效的水循环设计建立的完整生态系统。该技术突破了稻谷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传统思维,利用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养殖水体灌溉稻田,经过水稻种植系统充分吸收利用,被净化后的水质又可作为水产养殖的优质水源,既解决了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引起的水质恶化问题,又降低了水稻施用有机肥的成本,减少了园区农业面源污染。

在水产养殖区,合作社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改为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养殖吃食性鱼类,并收集鱼的排泄物,在池塘中净化水质。“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是传统池塘养鱼与循环流水养鱼的结合,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和成活率,还能减少排放和污染,降低病害发生率和鱼药投入。未来,养殖企业还可以设置多个养殖槽进行多品种养殖,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养殖效益。”石伟说。

本报记者韩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山东利津:对虾吹空调养殖效益高

上一篇:

粤西:养虾这条路还有奔头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