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农业“走出去”科技促共赢

2019-03-28 19:19:09浏览:767评论: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核心摘要: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云南农科院更是肩负重任,笃力前行。“云南是畅通‘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我们云南农科院就是要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时机及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农业走出去’战略。”云南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陆稻、小麦、马铃薯、甘蔗等一大批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云南农科院)选育出的粮经作物品种已在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引进并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为周边国家带来发展的希望。
 
  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云南农科院更是肩负重任,笃力前行。“云南是畅通‘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我们云南农科院就是要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时机及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农业走出去’战略。”云南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目前,云南农科院通过平台的搭建、建设人才队伍等方式,已和4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成效显著。
 
  “引进来”和“走出去”
 
  水稻是世界性重要粮食作物,但全世界稻作区在水稻某些重要生育阶段遭受旱害威胁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随着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日趋短缺,陆稻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逐渐受到重视。
 
  “云南有丰富的陆稻资源,但我们研究发现云南陆稻资源在耐冷性方面是国内外最为特殊的,对酸性土、缺磷缺锌的耐性也很强。但总体而言,多数植株高大、株型披散,对叶稻瘟的抗性较差,抗旱性突出的材料不多,传统陆稻生产水平很低,投入少、单产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十分突出。”研究陆稻三十多年的云南农科院研究员、国际合作处处长陶大云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经外国专家牵线搭桥,从1991年起,云南农科院开始了与国外长期的陆稻合作研究,并逐步成为国内陆稻资源最为丰富,拥有水稻抗旱及适应陆生(直播特性)遗传特性、近等基因系、可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机构。其对陆稻的研究利用始终走在前列。
 
  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引进资源育成“云陆29”“云陆52”“云陆101”“云陆103”“云陆140”“云陆142”等陆稻新品种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我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将陆稻抗旱、适应陆生的特性转移到目前推广的主要优良水稻品种中,快速、高效将陆稻与现代水稻改良品种相结合进行遗传改良。该策略育成的陆稻新品种在旱地上直播种植且具备水田环境下产量的表达,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陶大云介绍。
 
  陆稻引智成果在云南省陆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提供到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巴西以及非洲的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等国种植应用,科技创新让这些国家共同受益。
 
  此外,记者了解到,云南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籼稻软米品种“云光14号”、陆稻品种“陆引46”先后通过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新品种审定,“云光17号”获准在巴基斯坦进行商业销售等。“云光”系列品种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年示范推广27万亩,玉米云瑞系列4个品种在国外推广面积为14万亩,马铃薯7个品种在国外推广应用4.3万亩。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李学林介绍,云南农科院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辐射中心建设的重任。如何织好这张“辐射网”,关键在于搭建稳定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其主导作用。
 
  由该院主导成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和“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的多边、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平台。
 
  其中,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平台,6国交换、试验品种264个,推广示范适宜品种38个,示范面积近6500公顷。在适宜品种中,陆稻平均增产31.1%,大豆平均增产11.1%,甘蔗平均增产33.3%,马铃薯平均增产10.5%。
 
  2017、2018年云南农科院又定期主持召开“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7年倡导成立“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主渠道、主机制、主平台,目前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为37家。加上“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构成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辐射中心的“辐射网”。
 
  云南农科院副院长戴陆园表示,一大批跨境合作平台的建成,确立了该院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国—南亚农业科技合作中的先导地位,为提高云南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在南亚、东南亚的地位与影响,从而积极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农业“走出去”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模式,正是云南农科院独有的名片。
 
  培养国际人才队伍
 
  不断输送优秀科研人员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和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同时引进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是云南农科院科研实力经久不衰的“秘诀”。这些人才已经成为流动创新力量和生力军。
 
  陶大云介绍,那些引进的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作为流动的创新力量,在云南农科院科技创新中起到的助推作用逐渐彰显。他们归国后还可以成为云南农科院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农业科技辐射中心的“辐射点”。
 
  自2015年首次实施杰青来华工作项目以来,共引进50名来自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此外,目前还有3位高端外国专家在该院工作,如云南农科院粮作所连续第7年聘请的美国籍科学家Daniel Paul Jeffers博士,就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积极培养、引进国际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十分必要,他们是国际合作交流的后备力量,也是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辐射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李学林说。
 
  为此,云南农科院将加大国际型人才培养力度。戴陆园表示,今后5年,力争选派100名以上优秀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知名机构开展中长期合作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科技人才。
 
  作为云南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先行者,云南农科院在“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创新”中做出了特色,创造了经验,未来还将积极探索,不会止步于此。
 
  李学林介绍,接下来,云南农科院将通过启动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青年国际型人才、引进一批高端外国专家和杰出青年科学家、创建一个世界作物园、支撑一条跨境农业产业经济带,培养、强化学术技术优势,以强化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形成“辐射源”。
(责任编辑:城阳)
下一篇:

合肥卤味市场食品安全调查:天鹅湖万达“找鸭找”鸭脖店健康证未张贴

上一篇:

香港食安中心:三个吞拿鱼刺身样本汞含量超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