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势头逐步趋缓。目前21个省份疫区全部解除封锁,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进展。”4月9日,在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非洲猪瘟防控国际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通报了中国非洲猪瘟防控的最新形势。
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生猪产业将呈何走势?猪肉供应会有哪些影响?猪肉价格能否保持稳定?
前3个月疫情数连续保持个位数
“去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首次传入中国后,已累计有30个省份先后发生122起非洲猪瘟疫情。其中,家猪疫情119起、野猪疫情3起。”韩长赋说,中国政府全力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攻坚战,疫情目前发生势头逐步趋缓。去年12月份以来,新发疫情数明显低于解除疫情数,今年前3个月,疫情月度发生数已下降到个位。
实际上,早在2012年,中国就将非洲猪瘟明确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启动国家年度监测计划,加大边境地区和国际空海港所在地区等高风险区域的监测。
2018年8月,辽宁省发现首例确诊非洲猪瘟疫情后,中国政府全力做好防控。农业农村部会同海关、市场监管、公安、林草等部门,调查疫病传入途径,及时规范处置风险物品,做好境外疫病防堵;市场监管总局强化生猪产品加工环节监测排查;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全面暂停国内生猪承运业务;财政部将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补助病种范围,仅中央财政就已发放扑杀补助经费6.3亿元……
中国积极防控非洲猪瘟的举措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艾略特指出,非洲猪瘟防控是国际性难题,特别是中国生猪饲养量大、养殖户分散,在疫情防控方面困难很大,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如果不是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可能发生的疫情就不是100起,而是1万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提詹尼说,目前中国非洲猪瘟疫情趋缓的情况令人鼓舞,这说明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疫情倒逼生猪行业加速集约化
非洲猪瘟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头号杀手”,我国生猪出栏量世界第一,猪肉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
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猪养殖、消费方式还比较落后。“以中国为例,我们的生猪饲养量占全球的一半,全国2600万养殖场户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散户占99%以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面对非洲猪瘟,有关部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猪生产。整个生猪产业链,从养殖布局到消费习惯,从屠宰加工到冷链物流,都迎来了大变化。在疫情倒逼下,产业链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行业加速集约化发展。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6年和2017年,因禁养限养政策,南方水网地区退出生猪养殖3600万头。去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主产区的一些散养户重度亏损,不得不降低产能。
“由于生猪养殖总成本上升,无法同步提高防疫技术和养殖管理的传统散养户最先被淘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杨汉春说,综合来看,在此过程中生猪养殖门槛不断提高,一些资金相对匮乏、技术实力薄弱的散养户正逐步退出。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明显下降,今年1月份和2月份,全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同比分别减少12.6%和16.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减少14.8%和19.1%。
针对当前生猪产能下滑、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形势,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提出七项政策措施稳定生产。其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养殖场户改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提升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
预计下半年猪价将出现阶段性上涨
“去年猪肉价格呈现‘上半年下跌、下半年季节性回升、非洲猪瘟发生后产销区有所分化’等特征。2018年8月份非洲猪瘟发生后,受活猪跨省禁运政策影响,区域间供需出现不平衡,引发了产区跌、销区涨现象。目前,随着流通渠道逐渐通畅,产销区猪价分化趋势放缓。”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
杨汉春认为,生猪市场运行具有从存栏到出栏的周期性特征,这预示着下半年生猪出栏会减少,市场供给有可能偏紧,进而带动猪价出现阶段性上涨。
“今年猪肉供给量降幅较大,预计猪肉价格全年同比涨幅在50%至60%,对CPI上涨贡献率将在1.3至1.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说,稳CPI的关键还是要防止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因而必须提升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增加猪肉供给。
对此,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加快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等政策资金,支持生猪养殖场户尽快恢复生产。农业农村部要求各省要尽快研究出台对种猪场、地方猪保种场和规模猪场的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政策,切实稳定生猪基础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