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贵州:5年减贫7.7万人 群众生活“好花红”

2019-04-11 13:36:22浏览:78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5年减贫:18348户76750人

  易地扶贫搬迁:4149户17670人

  调减低效作物:15万亩

  贫困发生率:降到1.54%

  阳春三月,早长莺飞,涟江大坝,好花正红。

  眼下的羡塘镇桃源村,漫山遍野的桃花芬芳扑鼻,观花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十里桃花”基地,也是惠水县的一个农旅结合产业带。这里共种植大红桃、红不软等品类桃树320亩,辐射红旗村、桃源村,覆盖贫困户146户517人。

  桃源村、红旗村的变化是惠水县脱贫攻坚的成效显现。近年来,惠水县聚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狠抓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发起攻坚战,脱贫摘帽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20641户82995人,减少到2018年的2293户6245人,该县5年减贫18348户7675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51%下降到1.54%。

  惠水县越来越多的群众像桃源村、红旗村的群众一样过上了“像桃花一样红”的幸福生活。

  产业发展拓宽致富路

  这段时间,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的佛手瓜育苗基地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从2月15日开始,到现在已培育了10多万株佛手瓜苗,等小苗长到15厘米左右,就可以发给老百姓移栽了。”弄苑村党支部书记黎晓鸿说,这段时间村里最大的事情就是侍弄好这些小苗。

  种植佛手瓜在弄苑村已有10个年头,村里种植面积3000多亩。5个村民小组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种,少的几亩,多的几十亩。从最初的散户种到现在的规模种,佛手瓜种植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也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增收奔小康的重要支撑。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惠水县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拓宽群众致富路——

  积极发挥黔中经济区“米袋子、菜篮子、花园子”优势,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建成三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推进“221111”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中国“优质米之乡、小黄姜之乡、黑糯米之乡、金钱橘之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建成贵州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佛手瓜基地、皂角刺基地、百香果基地等。

  深化农业“接二连三”,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县工业企业从68户增加到426户,其中规模工业116户,建成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四大工业体系,可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

  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43家,涌现出“牛头牌”牛肉干、“绝味鸭脖”、“味莼园”等全国驰名商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王老吉”日产100万罐饮料生产线等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建成投产。

  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全县,为优质农产品畅通“出山”打下坚实基础。惠水县产出的生姜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粉丝、佛手瓜销往全国;牛肉干、皇菊等单品销售额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易地搬迁搬出新生活

  3月29日傍晚,罗小华下班后悠闲走回家。他工作在中航永红公司,住在惠水县明田新村,这里也是他的新家。和罗小华一样,下班后的人们陆续归家,明田新村渐渐热闹起来。

  罗小华原本是惠水县王佑镇火塘村人,这里是贫穷的麻山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2016年4月5日,该村旁良组12户贫困农户整体搬迁到明田新村——位于县城边的惠水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体,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罗小华家就是其中之一。

  罗小华家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配齐了电器、家具、生活用具。“我、妻子和父亲都找到了工作,全家每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罗小华说,“搬出穷山窝,我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像罗小华一样,近年来,惠水县一批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离穷山窝,甩掉了“贫困帽”。

  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惠水县累计搬迁4149户176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86户13833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该县还围绕“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目标,聚焦“搬迁谁、搬出来以后怎么办”等问题,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建设,深化“盘活三地、落实三就、建好三所、衔接三保、建立三制”“五个三”配套改革,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实现从“贫困农民”向新型市民的转变。

  脱贫攻坚决战正酣。下一步,惠水县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稳定就业、深入推进智志双扶和农村党建,巩固脱贫攻坚战果,确保全县不漏一户一人,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小康。

  延伸阅读

  惠水好花红村新貌。

  “眼下是百香果长枝条的时候,肥料一定要用足。”3月26日,惠水县王佑镇王佑村百香果种植基地,十多名工人忙着给百香果施有机肥。基地负责人梁海浪说:“这样等到8月份收获的时候,果子的产量和质量才有保证,才能卖出好价钱。”

  这十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53岁的白云妹是其中之一。“我每天都来这里上班,除草、施肥、剪枝、固定枝条……每天都有活干,每天都有收入。”白云妹说。

  白云妹和爱人以前长期在浙江打工。“虽说工资高点,但除去房租等花销,一个月也攒不了几个钱。”白云妹说,“现在家乡的产业发展起来,外出打工还不如在家干。”

  “我在这里干两年了,去年拿到2万多元的工资,还学会了百香果种植技术。”村民罗良芝说,“再干一年,把技术学精,争取明年选几亩合适的地,自己干!”

  “百香果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收益。”惠水县王佑镇党委书记左明江介绍,2016年,通过前期考察,并请相关专家调研论证后,王佑镇引进百香果并在伙塘村、王佑村试种成功;2018年,围绕调好旱地,盘活坡耕地的发展思路,王佑镇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全镇百香果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亩。

  根据2018年的数据,王佑镇2000亩百香果的土地流转费130万元,2171户贫困户分红56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14万元,年创造劳务收入128万元。

  今年,王佑镇又新增种植百香果800亩,全力打造“百香果之乡”。“建基地只是第一步,为延长产业链,镇里还同步引进相关公司生产开发百香果饮品。目前,首批瓶装饮品已问世,并与中石化贵州分公司签订了代销协议。”左明江介绍。

  惠水县王佑镇: 2800亩百香果托起村民致富梦

  3月29日,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扶贫车间贵州利亨鞋服有限公司数十台制衣机器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机器前,工人裁剪、缝制、上拉链……有条不紊,生产正忙。

  “去年底培训合格后,我就在这里上班了。工资计件,多劳多得,普通工人每月有2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成熟工工资还会高些。”正在缝制上衣袖子的谢永宁说,“现在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又方便接送孩子上学,照顾上了年纪的老人。”

  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介绍,社区有1550户、5962人,全是从贫困程度最深的瑶山、麻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来,总共178个村(寨)的人。

  穷,是社区移民身上共同的标签。“搬来大山,住进新家,就是为了摆脱这个穷字。”罗应和说,开办移民技能培训班和社区扶贫车间就是主要途径。

  2018年,新民社区建立社区技术技能培训学校和移民夜校,通过定点、定人、定位的培训,让每一名有劳动力的社区居民获得一项技能。同时,通过社区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的牵线,力争让每一位掌握技能的贫困群众都能精准获得与培训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岗位。

  如今,新民社区2815名劳动力已100%就业。其中,2235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168户贫困户自主创业,不少人还当上了老板。

(责任编辑:杜旭)
下一篇:

泰国借“登帕侬隆山节”吸引游客

上一篇:

产业做起来 群众富起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