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方稻区种植双低油菜面积逐年增多,为了获得双低油菜的优质高产,必须抓好冬季及早春的田间管理,具体来说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合理施肥。双低油菜在营养代谢与养分需求方面,表现出糖高氮低,对磷、钾、硼肥的需求量大,为发挥双低油菜的增产潜力,需少施氮肥,增施磷、钾、硼肥,根据不同双低油菜品种进行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在肥料的运筹上,基肥占45%~50%,腊肥春肥占20%~25%,苔花肥占30%,基肥以施用高浓度复合肥为主。要重视施用以农家肥为主的腊肥,一般以土杂肥1200~1500公斤,或半腐熟的厩肥1000~1200公斤,或火土灰900~1000公斤,再拌10公斤草木灰施于油菜行间株边。苗势差的应适当补施一次速效氮肥,施用的时间以12月下旬至元月上旬为宜,可因苗因肥料种类确定好最适宜的施用期。施用腊肥应结合中耕,将肥料埋入土中。并结合清理沟系,取土将外露的根颈和腊肥一起掩入土内。
二、清理沟系排渍防旱。入冬期间,南方油菜常常会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地势低洼的田块易形成渍涝灾害,导致油菜缺氧烂根和弱苗,降低越冬抗寒性,加重菌核病的发生,影响双低油菜产量和品质。入冬前要及早配套“三沟”,及时清理围沟,确保排灌畅通。若天气久晴无雨、油菜植株下部叶片发红、全株暗绿无光泽时,即应灌水。水源方便的地方,可采用沟灌,采取急灌速排的方法,切忌大水漫灌,当水到厢沟2/3处,厢面中心湿润时,随时将余水排干,千万不能留水过夜,否则易引起伤苗。无灌溉条件的,则应挑水浇苗,在50公斤水中加入1~2瓢人畜粪尿。干旱时间长,则应增加浇水次数。防渍主要应抓好围沟、腰沟、厢沟和排水渠道的管理,随时排除渍水。
三、施好苔花肥。蕾苔期(从现蕾到初花),在苔高10~30厘米(约11~13叶)时,根据油菜生长情况确定具体施肥时间,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以提高已分化花芽的成效率,减少脱花。开花期(从初花至终花),这个期间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很弱,一般不需再施肥料,少数田块表现肥力不足的,可补以叶面喷肥,一般每亩用尿素1~2公斤,对水成0.1%的浓度喷施,有较好的补肥作用,可结合防治蚜虫喷雾。如能再增加200~30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成0.1%~0.2%肥液,一起叶面喷施,可收到更好的增产效果。基肥施用硼肥没有达到要求标准的,或发现花蕾中心枯黄的油菜,可每亩用硼砂100~150克,对水75公斤,于蕾苔期喷施一次。
四、合理化控,提高抗倒能力。对高产区、高肥力田块。为防止倒伏,喷施多效唑有明显的壮苗、壮株及抗倒增产作用。应用多效唑是双低油菜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栽培上必须坚持秧苗3叶期、大田始苔至抽苔期两次使用,每亩每次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35~40公斤喷施;或者每亩用矮苗壮75~90克,对水50公斤喷雾,不要漏喷、重喷。除抗倒外,还能达到“降高、增角、增粒、增重”的目的。
五、打顶发枝增角果。角数、粒数、粒重是构成油菜产量的三个要素。粒数、粒重因受到品种、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较大,人为控制的增产潜力较小,而油菜的角果则是个构成产量的最为活跃的因素。打顶能促使腋芽发枝,是增加角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目前栽培的双低油菜,一般都采用大苗稀植的栽培方法,植株健壮,中下部通风透光,为打顶后发枝创造了有利条件。大苗稀植苗龄大,移栽早,可比常规栽培提早6~8天抽苔,应在油菜抽苔15~17厘米时打顶,摘出苔尖6~9厘米。为促使发枝快而壮,打顶后应立即施一次肥,即每亩施用尿素4~5公斤加氯化钾2公斤(趁下雨追施或对水浇施)。
六、防治病虫草害。双低油菜品种抗(耐)菌核病能力较弱,在种植时要选用较为抗(耐)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并尽可能做到种子不带菌、种植地不重茬、渣不还地、田不渍涝、田间不荫蔽。春后抓好清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黄叶和老叶,并在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喷一次药进行化学保护。可选用40%禾枯灵或70%多菌灵等对水全田喷施于植株中下部。或在初花期、盛花期喷施40%菌核净1000~1500倍液,或3%菌核净粉剂,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虫害,如跳甲虫、菜青虫、蚜虫等,每亩可用10%吡虫啉或40%乐果乳油等药物对水喷雾杀灭。控制草害,主要抓好化学除草,于移栽前用乙草胺封杀,移栽后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用精喹禾灵。在中耕除草时应注意拔除其他油菜或混杂其间的十字花科蔬菜苗,以保证双低油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