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流分享水稻发展成果,昨日,第三届国际水稻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来自18个国家的700多名专家与业内人士参与了论坛的讨论,分享了各自水稻发展成果,并对共同应对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袁隆平在报告中表示,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第一代三系法杂交稻于1973年取得成功,目前为止推广面积约1亿亩,但具有配组难度大的弱点。第二代两系法杂交稻配组自由度大,但育性易受气候影响。至今研究成功的第三代杂交稻初露锋芒,是今后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其克服了三系法杂交稻配组难度大和两系法杂交稻育性不稳定的弱点,双季晚稻亩产超1000公斤。第四代C4型杂交稻和第五代一系法杂交稻,分别具备光合效率高、无需制种的优势,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研究,预计将分别在2022年和2050年取得成功。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大米分会理事长郄建伟表示,稻米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据统计,2018-2019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96亿吨,其中中国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一,占比高达29.9%。三亚市委副书记周廉芬认为,三亚作为南繁硅谷和我国杂交水稻发源地,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年都有上万名科研工作者活跃于此,并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中国南繁正发展成为世界南繁。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健康,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理事长KennethM.Quinn等嘉宾同台论“稻”,围绕水稻种植技术、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基因编辑最新研究进展、农业与和平等主题展开研讨,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助力水稻产业发展,推动南繁育种的创新进步。
本届论坛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等5家单位共同主办。“一带一路”高端圆桌对话环节特邀中外农业领域专家,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加强国际水稻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等问题作深入探讨。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世界粮食供应和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