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安徽各地大力发展专用粮打造1400万亩专用粮基地

2019-04-18 21:19:40浏览:623评论:0 来源:安徽日报   
核心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效益高低在结构。各地大力发展专用粮,优化耕作模式,统筹粮经饲。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按照品种优先、品质保证
一年之计在于春,效益高低在结构。各地大力发展专用粮,优化耕作模式,统筹粮经饲。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按照品种优先、品质保证、品牌引领的要求,打造1400万亩专用粮基地

近年来,安徽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日益把粮食结构放在突出位置,优质粮走俏。

4月8日,记者来到来安县雷官镇五里村贾培荣家庭农场时,农场主贾培荣正带着工人准备营养土,为工厂化育秧做准备。

“农场400多亩地去年种的是三级稻米,今年升级种喜两优丝苗,这是二级稻米,而且抗病性好。加上用的是有机肥,米质好、价格高,跟江苏一家米厂签了订单,承诺收购价高于国家托市价1毛钱一斤。”贾培荣告诉记者,这种优质稻米加工出来,到市场上能卖到4块多钱一斤。

粮食种植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一度让许多种粮大户迷茫。如今,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种优质粮食才能效益高”成为共识。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省春播意向面积1262.9万亩,结构呈现进一步优化特点。

“以前大户买水稻种子最看重产量。现在首先要看米质和口感,产量倒是其次了。”在肥东县,石塘镇下胡农资店老板黄俊新反映。“全县落实专用品牌小麦生产33万亩,全部由龙头企业根据加工需要指定品种,与大户签订合同。”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告诉记者。

据来安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勤介绍,来安今年三级以上优质稻米占比将达到95%,其中粳稻7万多亩,通过奖励政策,全县40万亩水稻已跟金弘安、金华萃、嘉浩等联合社或加工企业签下订单。滁州市继续在春耕生产中加快“压籼扩粳”,在南部区域重点打造优质粳稻专用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优质粳稻面积将达100万亩。

“品质较差的大路货少了,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米多了,效益自然就提高了。”张勤感慨地说。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今年,安徽省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总产量稳定在3900万吨以上。围绕春耕备耕,整合各类资源,组织实施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引领全省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推进专用粮食发展,按照品种优先、品质保证和品牌引领的要求,今年将建专用粮基地1400万亩,优先发展二级以上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

培育新型种养结构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力争年底稻渔综合种养达300万亩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是构建粮经饲兼顾、农林牧渔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4月8日,记者来到来安县施官镇。在南沛村孙殿松家庭农场,孙殿松和儿子孙成林这几天一方面准备水稻育秧,另一方面开始捕捞龙虾上市销售。

“龙虾现在刚上市,每天能卖60斤左右,每斤30块钱。这种稻虾共生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益。”孙殿松说,他的农场共流转了1000亩土地,其中300多亩采取稻虾共作模式,每亩养虾纯收入近2000元。虾稻米自己农场加工,因为是绿色无污染,每斤卖到3块钱,除去成本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三四千元。

在肥西县山南镇山南社区,孙先富领头的合肥万丰生态稻虾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田养虾。“这几天都在放虾苗,这一季安排了550亩,每亩放虾苗50斤。”孙先富告诉记者,从去年看,一年两季虾平均亩产350斤左右,去掉成本亩均效益达到5500元。山南过去习惯一年只种一季稻,收了后土地一直放到第二年5月,亩均效益不过200元,“搞了稻田虾,效益确实一个天一个地,值得推广”。

通过奖励扶持和示范推广,目前滁州市“稻虾共作”模式发展迅速,以全椒县赤镇为核心区,正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打造全国性龙虾交易市场和网店中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稻虾米”,开发虾、稻高附加值产品。目前,该市“稻虾共作”已达30万亩以上,到2020年将达50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40亿元。

目前,安徽省已经把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升效益的一个重要抓手,力争到2019年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0万亩。

稳定口粮生产的基础上,今年全省各地将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作模式。城郊和旅游区因地制宜扩大鲜食玉米种植,在沿江地区开展水稻—马铃薯连作试点,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冬闲田种草和粮草轮作,建设饲用牧草专业基地。推广稻鸭共育、稻鱼(虾、鳖)共生等种养模式,支撑发展大健康农业产业。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早稻和春播棉花同比分别减少26.7万亩和8万亩,蔬菜同比增加8万亩

过了清明,是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的时节。4月8日,在来安县张山镇长山村一片约80亩的葛根地里,葛源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魏殿臣正带着几户贫困户忙着疏通墒沟。

“这些苗子是从广西引进的新品种,3月底才栽上,年底就能长成,每亩产量能达4000斤至4500斤,按每斤1.5元销售,每亩收益6000多元。”魏殿臣是土生土长的张山镇人,靠购销中药材“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人。

2016年,魏殿臣在家乡流转1000多亩地种植葛根,牵头成立滁州市葛根产业协会,目前已带动全市葛根种植达6000亩。他还建起一个葛根加工厂,与安徽农业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及几家加工企业合作开发葛根饮料、茶、食品、药用品、异黄酮提取等系列产品,并牵头制定了葛根切片、切丁行业标准,申报十多项专利,为葛根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滁州市农委负责人介绍,滁州将重点发展优质稻麦、道地药材、特色杂粮、林茶蔬、健康畜牧水产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小品种”打造成“大产业”。到2020年,该市“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将达500亿元。

目前,滁州市滁菊、芡实、葛根、艾草、百蕊草等中药材,绿豆、山芋、芝麻、花生、黑豆等杂粮,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油茶、苗木花卉、茶叶、精品果蔬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一个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农业效益,春耕春播中,全省各地积极引导优势区扩大早春保护地和露地瓜果菜、食用菌等作物种植面积,调减非优势区早稻和棉花面积。 1262.9万亩中早稻247.3万亩、春播棉花94万亩,同比分别减少26.7万亩、8万亩;蔬菜392万亩,同比增加8万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供应端下旬有波动豆粕需求支撑基差

上一篇:

部分地区个别蔬菜或现价格大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