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老北京蔬菜成育苗新时尚

2019-04-23 22:04:21浏览:73评论:0 来源:北京晚报   
核心摘要:随着天气回暖,我们餐桌上的蔬菜也更加丰富起来,喜欢阳台种植的市民也开始做准备。细心的市民发现,阳台菜苗、日常蔬菜中多了一

随着天气回暖,我们餐桌上的蔬菜也更加丰富起来,喜欢阳台种植的市民也开始做准备。细心的市民发现,阳台菜苗、日常蔬菜中多了一些老北京特色传统蔬菜品种,而这些品种已经消失了很多年。这些应季、味美的“老北京”蔬菜和秧苗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报记者跟随朝阳种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到位于蟹岛的秧苗培育中心一探究竟。

底座发青口感略酸

这番茄老北京人都有印象

“这就是‘苹果青’番茄,我们引进3年了,去年刚试种成功,开始扩大种植面积。”走进位于蟹岛的育苗中心,朝阳区种养中心都市农业科科长刘士勇指着苗床上几十盘秧苗给记者介绍,左边的秧苗是从种子一点点长起来的,枝叶都很细小,右边的秧苗则是已经长大的西红柿枝条上打岔后直接扦插的,枝条明显粗壮,虽然只有五六厘米高,但有的已经开花,“这番茄,咱们老北京人都有印象,底座发青,口感略酸,正宗的西红柿味儿。”

一手把这些番茄小苗养到大的是北京燎原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以增,他正忙着给扦插的秧苗掐花,刘士勇告诉记者,这些秧苗都是一周之前,刘以增从大棚里已经长高的秧苗打岔后分出来的枝条,利用好的培育基质扦插后长起来的,“质量跟种子生出来的秧苗一样,育苗周期能缩短60%到70%。就是花都不能留,要不浪费营养。得让它们集中力量生根。”

“我们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育苗了,2月下旬,已经把长好的秧苗移到温室进行定植,3月中旬转到了大棚种植,第一批西红柿应该在6月初就能采摘。”刘以增一边跟记者介绍,一边手下不停,给扦插的秧苗掐完花以后,又转过去整理刚刚破土生芽的秧苗,“这些苗再过几天也能转到温室定植了,这样一茬一茬地连续起来,可以采摘到7月底。”

而过了7月之后,“苹果青”番茄就采收完成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温度影响,一旦超过35摄氏度,开花结果受抑制,基本停止生殖生长了。

“咱们老北京的这些蔬菜,为啥慢慢消失了,除了产量不高之外,主要就是对病虫害的抗性差(不能抵抗病虫害)。”刘士勇翻检完秧苗后,也给记者普及知识。“这种番茄在秋天的时候特别容易得黄化曲叶病毒病,到时候所有的叶子都发黄卷曲,喷什么药都无济于事。”

因为这个原因,刘士勇找到种子之后,和几位农业专家一起,做过多次试验,刘士勇发现,“苹果青”番茄完全没有抵抗力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春天很少发生,春季种植正好避开病虫害高发期,不但产量高,口感也提升了。“苹果青”番茄亩产可达八千多斤,“产量相当可观,就是长得不太周正,可是味道上佳!”刘士勇稍有遗憾。

个头小不再是劣势

小型化蔬菜正适合小家庭

除了“苹果青”,刘士勇还找到了另外七八种从市场上消失多年的老北京蔬菜——代号7794的“强丰”番茄、七叶茄、柿饼冬瓜、大核桃纹白菜、鞭秆红胡萝卜等。“跟‘苹果青’相比,‘强丰’不酸,口感很独特,种植技术已摸索成熟,正在扩大示范推广面积。七叶茄也在试种中,经过几年的改良,技术也已经相对成熟。”七叶茄的水分足,不糠,皮又薄,很适合北京人的口味。长势不错,产量现在也上来了,这种蔬菜将来可以露地种植,不占用温室资源。

除此之外,去年夏秋季,被称为“一串铃”的柿饼冬瓜示范成功。“跟黑皮冬瓜比,柿饼冬瓜纤维少,口感特别细腻。”刘士勇介绍说,这种冬瓜当年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为每个冬瓜平均也就两斤多,产量太低。而他之所以对这种冬瓜进行恢复和技术改造,其中一个原因恰恰是个头小,“大家的需求跟以前不一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能力去追求口感、质量。两三斤的冬瓜正适合小家庭。我们都市型现代农业也应该按照市民需求来开展,多推出小型化蔬菜。”

而更深的原因,则来自于刘士勇的“乡愁”。从小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常吃的蔬菜却渐渐没了踪影,他觉得特别遗憾,在他的心里,老北京特色传统蔬菜跟明城墙遗址一样,都是北京的文化遗产。重新把这些蔬菜种出来后,刘士勇格外高兴,“吃着这些菜,我常会想起小时候一些模糊的画面。很多记忆其实都附着在这些吃食上。这些菜对很多五六十岁的老北京人来说,就像故友重逢。”

把老北京传统蔬菜再请回餐桌也是朝阳种养中心都市农业科的努力方向。“城市居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希望有机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我们的都市化农业就可以提供农业旅游、休闲、体验等服务,让更多的人拾回记忆。”

高科技助力

6张苗床能培育15万株种苗

朝阳区种养中心负责给全区提供阳台菜的秧苗,种养中心的专家选好种子之后,由于场地有限,所以大多数秧苗都是委托刘以增培育的。

“今年的秧苗预计6万多株,以彩椒、番茄、黄瓜、茄子为主,都是又好看又好吃的名优品种。也有年轻人喜欢的各种芳香类及叶菜类蔬菜,比如皱叶薄荷、迷迭香、紫苏、薰衣草。今年还特意引进了药食同源蔬菜,比如防风、板蓝根等。浸种工作已经做完,就等着老刘给它们‘孵化’啦。”刘士勇跟刘以增开着玩笑。

刘以增随手揪掉了穴盘里的一棵杂草,看了看外面的阳光,拉着刘士勇把苗床往里侧推送,“光照太强了,避一避。”随着两人用力,几十米长的苗床几秒钟就沿着轨道挪到了育苗棚的里侧,“这个苗床是种养中心近年刚给我们添置的,太有用了。左右都能挪30厘米,光线强的时候,可以把秧苗‘藏’起来,避免烤坏。”看到记者有些吃惊,刘以增详细介绍。

这个苗床高度在55厘米到60厘米之间,正好适合一般人操作,除了避免长期久蹲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育苗的穴盘离开地面,避免土传病菌。“很多病菌都是土壤传播的,咱们育苗的时候,不光不能直接种在地里,一般也不种在土里,都是专门的育苗基质,而且要离开地面。”刘以增还示意记者抬头看苗床上方的轨道,利用这个轨道,可以实现喷灌秧苗、施肥的机械化,这个育苗棚里一共有6个苗床,可以同时育15万棵种苗。利用这个设施,15分钟之内就能给秧苗浇好水。而如果人工浇灌,即便是熟练工,至少也得两个小时,还浇不均匀。刘以增特别感慨,“我干了这些年农活,真的觉得把科技用在农业上,真是省力又出活啊。”

让刘以增感慨的除了苗床,还有多种科技“加持”的育苗基质——在草炭土之中又添加了适宜比例的生根粉、微生物菌剂等。刘以增一边用铁锨搅拌,一边介绍,“一会儿我把这些基质盛到穴盘里,再把种子点种进入,最后盖上土。用这种基质培育秧苗,成活率几乎能达到100%了,苗也壮。中途我们还会用生物菌剂进行喷施,将来移出的时候,根系不会有任何破坏,不用缓苗就能直接生长。”

朝阳区种养中心从2013年为全区阳台菜园合作单位供应蔬菜种苗1万多株,2017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了7.5万,这两年参与阳台种菜的居民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可以自留种苗,虽然数字略有下降,但参与的人数更多了。

“北京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的绿色生产空间不断被压缩,但是可以通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调整。这两年我们都在着力发展休闲化农业,这样不仅能丰富城市生态,通过产业化园区的建设,把都市农业打造成宜居城市的后花园,也能让‘菜篮子’更安全,让市民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对都市农业的未来,刘士勇满怀憧憬。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二季度猪价涨幅预计达20%

上一篇:

未来十年我国猪肉供给偏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