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丰都县农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其经济总量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水稻也是大春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人们的主要口粮,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巅峰。近年来,虽然农业结构调整,红心柚、龙眼、榨菜等成为后起之秀,但全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仍然保持在32万亩左右,稻谷总产量达到15万吨。
杂交稻种提高粮食产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从古至今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因为有了粮食人们才能解决温饱,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经济才能腾飞,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丰都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粮食生产大县,其中水稻举足轻重,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县的水稻产量十分低,即便收成再好,亩产量也仅有300公斤左右。高家镇板桥沟村村民梁福文年逾八旬,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他告诉笔者,以前水稻产量之所以很低,是因为稻种和肥料的原因,那些年稻种是自留种,也就是从头年收获的稻谷中,留下部分种子次年再种。
“还有就是肥料,市场上基本没有化肥供应,种植水稻所需肥料,主要是施用人畜粪便等有机肥,人都没有吃的,养猪的数量自然很少,产生的肥料严重不足。”梁福文说。
自土地承包到户后,丰都县跟全国各地一样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水稻产业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杂交稻种不仅节省种子,亩产量也迅速提高到500至600公斤,人们的温饱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梁福文说,同时,市场上氮磷钾等各种化肥敞开供应,有力地保障了水稻生产。家家户户有稻谷,告别了以玉米、红苕等为口粮的日子。
近年来,丰都县水稻产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稳定。
机插秧节约劳动力成本
“我县水稻种植,从以前的人工插秧到后来的抛秧,再到现在的机插秧,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唐代贤说。
他介绍,水稻抛秧比人工手插秧不仅节省劳力和时间,更多的好处还在于,不伤根、不窝根,返青快,分蘖期提前,省种、省苗。但它的技术要求是必须做到水田表层要平整,田中的水深浅一致,并在事先清除水田中的杂物。而且水稻育苗时必须采用营养钵育苗。
“以前,我们种植水稻都是靠人力,从耕田、耙田、育苗、插秧、施肥、喷药、除草、收割等等,都是靠人工去完成。即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个劳力满打满算插一天秧,最多也只能完成半亩田。”社坛镇地坝嘴村五组村民隆泽中说。
他认为,要想把劳动力从农耕时代解放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机械耕作。从2009年开始,他购回相关机械并成立了隆大哥农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的宗旨是推广田地机耕、水稻机插秧和水稻机械收割,为水稻种植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合作社每年都要为农户开展水稻机插秧13万余亩,开展水稻机收15万余亩,仅此两项,可为农户节约劳动力成本60万余元。隆泽中说。
发展有机水稻提质增效
“以前为了填饱肚子,总是想着怎么提高水稻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提出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水稻种植也不例外。”唐代贤说。
丰都县有机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正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早在几年前,由于栗子乡没有任何工业源污染,生产的稻谷绿色环保无公害,品质上乘,于是海拔800米以上的梯田,被县上纳入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该乡的有机水稻加工成有机大米,其产品因多次获得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产品金奖”和“食味金奖”,从而成为该县一张地标名片。
“普通水稻亩产量在500公斤左右,其稻谷目前收购价在3—3.6元/公斤之间;虽然有机稻的亩产量仅有300多公斤,但这种稻谷的收购价在10元/公斤以上,商品价值明显要高于普通稻谷,所以农民种植有机水稻的积极性非常高。”唐代贤说,因而近年来也带动了周边的龙河镇冉家河、冷浸溪、杉木岩等村种植有机水稻。
为了让农民少施或不施化肥,丰都县一方面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同时倡导人工除草、物理杀虫,不仅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也使生产的稻谷绿色环保,提质增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稻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