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茶叶是中国输入世界最早的饮料,那么豆腐可以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早食物。国外称豆腐为Tofu,一看就知道是很早以前音译过去的,即使现在有了标准的汉语拼音,也无法更改这一世人皆知的专有名词了。
豆腐,这一风靡全球的素食品,溯本求源,其根当仁不让地在中国,尽管日本和韩国都称自己是豆腐强国,但他们最初的豆腐制作技术都是从我们的老祖宗那儿学的。殊不知,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德国豆腐!居住德国十好几年了,豆腐情节始终难以割舍。起初,想吃豆腐就去亚洲超市或中国饭店,各式各样的豆腐几乎都有,干的湿的、软的硬的、薄的厚的、煎的炸的。可近几年情况突然逆转,再想吃豆腐直接去德国超市就行了,绝大多数是正宗的德国造。
本世纪初刚来德国时,德国超市里仅有几种豆腐可选,如日用品DM店卖的是产自奥地利的杏仁豆腐或熏制豆腐。而最近这三四年来,德国的豆腐品种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多得让人目瞪口呆。无论是大型超市,如Rewe、Edeka;廉价连锁店,如Aldi、Lidl、Netto、Norma,Penny;或者日用品商店DM、Rossmann都有德国豆腐可买,还有许多加入黄豆原料的素食品。
谁都知道,德国的机械设备名震全球,德国的啤酒香肠也畅销四海,可这德国的新型食品豆腐怎么样呢?就我个人感觉,其口味根本没法和我们的豆腐相比。当然,人家是按着西方人的口味研发的,并没有模仿或照搬我们的老技术,而是大胆创新,尝试一种全新的豆腐产品系列。
德国的豆腐,跟我们的最大区别就是“硬”,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硬豆腐,但可不是我们的豆腐干,它仍属于水豆腐类。如果形容我们的硬豆腐是软木级的,那么他们的硬豆腐就是砖头儿级的!我们的豆腐虽然也有一种硬豆腐,但那是与软豆腐相比较而言的。德国的硬豆腐才是真正的硬啊!也正是因为德国豆腐有着与众不同的“硬骨头精神”,才能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德国的豆腐基本有两大类,一种是纯天然的乳白色豆腐(TofuNatur),一种是熏制而成的褐色豆腐(Tofu Gerauchert)。德国豆腐不但硬,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那就是爱混搭,弄得五颜六色的,但绝不是用着色剂涂抹的。除了熏制的豆腐呈深褐色外,还有些是与蔬菜和药草合并而成的,如加上了菠菜、西红柿、甜椒,加上了诸如罗勒、野韭菜、牛至、百里香、迷迭香等香料,以及加上了咖喱粉和巧克力粉等等。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些豆腐应该叫做混合豆腐。
德国的豆制品除了硬豆腐外,还有很早就占据市场的豆浆。豆浆也分颜色,有乳白色的纯豆浆,有加了香草、巧克力粉、可可的黄色和褐色豆浆,还有加钙或加欧米茄3的豆浆。另外,人家也有干豆腐,但跟我们的不一样,既不成卷也不成皮,而是不规则的像泡沫似的硬干块儿,他们称为大豆肉排(SojaSchnetzel)。这种大豆肉排有大有小,用水泡好后可以做汤或炒菜。
在德国超市,还可以看到不少掺有大豆原料的素食品,是与面粉或其它佐料混合而成的,如长长的素肠(Grillwürstchen或Bratwürstchen)、薄薄的素火腿片(Schinken Spicker)、圆圆的素肉饼(Gemüseschnitzel或Frikadellen),还有球状的素丸子(Ballchen或Kl??chen)、条状的素肉排(Geschnetzeltes)、打卤用的素碎肉(Hackflesch)、各种泥状的素涂料(Aufstrich)等等。它们常跟香肠和奶酪制品放在一起,如果不认识德文,很可能会把它们当成肉制品或奶酪了。总的来说,德国人的豆制品还是不如我们的种类多,像豆皮儿(南方叫千张)、豆丝儿、腐竹、毛豆腐、豆腐脑(豆花)、豆瓣酱、纳豆等等还没见出笼呢!
德国的豆腐怎么做吃好呢?这跟我们的豆腐有所不同。如果你用他们的硬豆腐煲汤,那可能味同嚼蜡;如果你拿他们的豆腐炖点儿什么,也会感觉味道不纯。人家研制的豆腐当然首选考虑的是他们自己的民族风俗和习惯,是经过改良的西式豆腐,其吃法跟我们很不一样。比如白豆腐块儿,如果切成片,小火煎一煎,放在面包片上再洒点儿盐,那就是美味了;再比如那个素碎肉,把它加热后,浇到意大利面条上,拌上番茄酱就顺口了;而那个素肉排倒可以跟蔬菜混炒,味道么,就看你放什么菜和哪种佐料了;那些薄薄的素火腿片,放在面包上就可以直接吃;素肠、素丸子,就着米饭、面包、土豆地瓜什么都行。
据说,德国有百分之十的人吃素。这里指的并不是纯素食人数,而是包括了蛋奶素或鱼蛋素的人。有人把德国列为当今的十大吃素国,不仅因为吃素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且素食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仅豆腐一项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豆腐,已不再是中国的独特食品,它早就走向了世界。德式的硬豆腐是豆腐大家族里的新秀,是一个大有潜力的代表欧洲形象的豆腐明星。身居德国的华人华侨总算有口福了,说不准很快就会打入我们中国的大市场。
(作者:昔月 摘自:2019年5月《中国豆制品产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