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里养虾、田里种稻,水稻与小龙虾和谐共生,是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新堰村的“虾稻连作”综合种养基地里的景象。3月中旬,笔者来到新堰村村口,“孝昌稻虾连作第一村”的牌子醒目跃入眼帘。新堰村地势低洼,资源匮乏,村民收入不高,是孝昌县重点贫困村之一。2015年,孝感市直扶贫工作队进驻新堰村,与村党支部一班人一起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
新堰村一直以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家里壮劳力农闲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没有其他产业。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是因病致贫,很多人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苦苦思索。
小龙虾市场需求旺盛的情景让大家眼前一亮。新堰村水源丰富,田块齐整,正适合推广“稻虾连作”模式,而闲置的一些低洼地,则可以挖成专业的虾池,这不是一举两得?经过与村民代表交流和市场调研,孝感市直扶贫工作队与村党支部确定通过虾稻连作种养模式,鼓励、引导村里发展龙虾、泥鳅养殖。
“村里稻田里面养的是清水虾,比普通虾贵一倍左右。田里种的水稻不施化肥、农药,虽然产量低一些,但售价比普通稻谷贵一倍以上。”孝感市直驻新堰村工作队员黄华堂告诉笔者,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0%以上。
村民李金东曾一度因贫困在村里直不起腰来。自承包了50亩稻田发展稻虾共作后,一只脚踏进小康的门槛。
“去年,春季虾苗卖了5000多公斤,平均售价15元/斤,夏季食用小龙虾亩产150公斤,均价20元/斤。”老李兴奋地告诉笔者,“从前真不敢想,自己不仅能走出贫困,还有机会发展产业。”
和李金东一样,村民李国华也是稻虾综合种养的受益者。李国华说,龙虾对稻田水质要求较高,田间管理采用原生态的方法,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水稻亩产只有500斤左右,但产出的稻米品质高于普通稻米,市场价格是普通稻米的两三倍。工作队因势利导,帮助新堰村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养殖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着力培养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利益链接机制,村委会将贫困户土地流转到村,再分配给大户开展综合种养,带动7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61岁的李仁权身体患病,生活一度过得十分困难。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开发19亩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李仁权眼下盼的就是通过种养稻虾存点钱,让还没成家的儿子早点结婚。“以前没钱,儿子结婚的事想都不敢想,如今收入好了,这日子才算是有了盼头!”
目前,新堰村稻虾(鳅)连作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去年产值近500余万元,成为孝昌县名副其实的“稻虾(鳅)连作第一村”。2017年,全村剩余的3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第一村”人气渐旺,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养起了小龙虾,做起龙虾销售。
去年6月,孝感市直驻村工作队筹资建起龙虾泥鳅交易市场,带动产品销售。“通过市场带动,进一步打响新堰村龙虾和泥鳅这个名片。”黄华堂说。
春风里的新堰村,柳枝摇曳,道路干净,村舍整洁。在收入不断有效增加的同时,村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孝感市直扶贫工作队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5.1公里,游湖路1.7公里,配套修建了厕所、路灯、广场、卫生院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一件一件的实事,让村里的面貌大变样。
村民陈凤华感受深刻:“自打扶贫工作队进村后,路宽了,水净了,屋子卫生了,生活也变好了,我们心里高兴啊!”
蒋润涛 杨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