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长”出来的效益
“去年水稻种植收益并不理想。”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表示,据测算,南方农民种一亩水稻,直接成本约需1380元,按中晚稻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利润144元;北方农民种一亩水稻直接成本约需1450元,按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利润约118元。“这100多元利润,实际上就是农民种一亩水稻一年的收入。”赖应辉说。
对此,赖应辉认为,要提升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向土地要效益。“要围绕‘确保旱涝保收和提高地力与质量’的目标,区分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的耕地特点,制定不同投入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种粮农民提供质量更好的耕地。”赖应辉建议,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研发耕作生产新方法,向种粮农民提供良种良法,用科技的手段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们村4700多亩地,都在种粮。”作为一名来自产粮大县的基层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对种粮收益更有切身体会,“我们村每亩种植收益能比其他村高100多元,秘诀就是种优质麦。不愁卖,收益也挺好。”拥有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宋集村种植优质麦已有10多年。
事实上,近年来,小麦市场优质优价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据监测,2021年11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为每斤1.41元,而优质麦价格为每斤1.51元,种植生产好粮的农民正在获得更高的收益。
政策织出的收益“安全网”
2021年初,持续攀升的农资价格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年6月,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200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增支影响。
政策能保本,无疑为农民种粮减轻了后顾之忧。近年来,农业保险“防火墙”和“安全网”功能日益凸显。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33.45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带动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保障种粮收益,是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发展的必需之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政策上要通过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锚定”口粮品种,提高售粮收益;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升种粮主体转移性收入,实现稳粮增收;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确保种粮自然风险有效规避。
“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远低于非粮作物的收益,农业收益远低于外出务工收益,使得农户种粮动力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说,“要在‘晓之以理’、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辅之以利’,让农民种粮多得利,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来激发经营主体种粮内生动力。要严格遵循‘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构建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精准补贴真正种地的农民或农业规模经营者。”
种粮不吃亏还要多得利
自从2018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尝试拍视频卖大米,黑龙江省五常市铁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铁政就迷上了这种有趣又能赚钱的带货方式。“以前一个月大概能卖300袋大米,现在我一边演情景剧,一边就能卖大米。每月能卖出1000多单,流水超过10万元。”如今,视频账号“江田古稻”已经成为张铁政的另一个名字。
“我认识两位种粮大户,都不怕苦不怕累,但一个种粮能赚钱,另一个收益就没那么好。”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油菜种植户、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会长沈昌健说,“能赚钱的那个大户懂经营、会营销,在肥料没涨价的时候就备好了,节约了成本,还善于找市场,找得到好销路,自然就能赚到。”沈昌健因此深刻感受到了会经营的好处,他建议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是市场营销方法方面的培训,向大家传授“经商做买卖”的本领。
“粮食安全要增收、节支并举。”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呼吁,用粮企业要从产业端提升粮食利用效率、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