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科院利用先导科技培育成功异育银鲫新品种

2018-11-11 14:16:11浏览:54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我国鲫鱼养殖三年内有望实现品种全面更新本报讯(记者郑惊鸿)6月8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布,继“中科3号”之后,中科

我国鲫鱼养殖三年内有望实现品种全面更新

本报讯(记者郑惊鸿)6月8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布,继“中科3号”之后,中科院院士、该所研究员桂建芳科研团队利用分子模块技术设计培育出高产可持续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国审“中科5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性强、鱼刺少,增产效果明显、养殖成本低的优异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推广养殖的新品种,日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公告,未来3年将覆盖全国,实现鲫鱼养殖品种全面更新换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代科研人员利用其他鱼类的异源精子刺激银鲫卵子雌核生殖以及银鲫独特的多重生殖方式,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并与中国水科院长江研究所联合培育出“长丰鲫”,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带动了鲫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鲫鱼产量从1983年的4.8万吨增至2016年的300万吨。桂建芳院士团队于2008年培育成功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目前鲫鱼养殖中的最主要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

桂建芳坦言,因其良好的市场接受度和高效益,致使养殖密度越来越高,鱼与环境容量失衡,在一些养殖区爆发出血病、孢子虫病、大红鳃。而随着饲料配方中动物蛋白源鱼粉价格攀升,鲫鱼饲料每吨价格上涨近千元,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为此从2010年开始,在中科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桂建芳团队利用分子模块筛选鉴定繁育亲本,整整又一个10年,最终培育出6倍体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开创单性生殖与分子模块相结合的设计育种新模式,对水产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桂建芳兴奋地告诉记者,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它能够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二是抗病能力较强,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俗称鱼刺)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更利于食用。

2014年-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4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生长速度均快20%以上,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另外“中科5号”,还提升了浮游层,呈现出易垂钓的特点,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新品种。

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与广东海大集团、湖北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公司等开展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未来三年新品种将覆盖全国主养区。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淡水鱼价格低迷 分析师:注意高温影响

上一篇:

小龙虾产业去年经济总产值达2685亿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