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粮食的亩产量,是全世界粮食专家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除了优良的粮食品种外,高产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支持,在我国产量大省河南省叶县的试验田中就正在试验几种增产减耗的高产技术,力求实现粮食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河南叶县龙泉乡权印村村民贾满堂的地里,围着不少农业专家,正对着几种作物了解情况。“可得感谢这些专家和县农业局的人,在我这儿试验3年了,秸秆还田、免耕轮作、减肥减药……人家说的办法就是中。化肥农药少用不说,亩收入上还看涨。”60多岁的贾满堂笑容满面地说。 贾满堂所说的示范,正是农业农村部与世界银行共同申请执行的全球环境基金(GEF)“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目的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推广应用固碳减排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已经在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开始实践,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国加入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可以让中国农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也以更主动的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 “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这个项目落地叶县,对我县生态农业的意义重大。”叶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先伟介绍说,项目的实施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单强化了普通农户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将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实现了集成,有效提高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公布的一份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2050年将发生全球规模的粮食减产以及物价高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也指出,增温2℃或更高,会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为更好地应对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2010年10月28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气候智能型农业”第一次被提出。 这些年来,叶县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提上重要日程。借力“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秸秆“三化”综合利用,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绿色增产、化肥农药减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稳产增产前提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探索出科学高产的农业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农业农业改革,振兴乡村产业具有重大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