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猪发热,马上用降体温的药
有相当多的养殖户,一看到猪有一点发热,马上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甚至使用强度较大的氯丙嗪。这样一来,头一两天往往一针见效,早上打针,中午即吃料,药物过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热药才又吃。但过两天后,再怎么打退热药、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针,就出现了所谓的“低温症”,请来专家会诊后,还是回天乏术,损失惨重。
实际上,发热是机体在疾病压力下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机体动员防御力量对抗病原入侵的一种方式。在体温不太高时,我们不要急于使用降体温的药物。当确诊后,可针对病原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这样可以起到迅速缓解病情,标本兼治的目的。
2、看到猪腹泻,立即使用止泻药物
某些猪场技术人员和兽医人员,一发现猪只腹泻,便想方设法尽快止泻,一些兽药厂家也为了迎合这部分客户的需要,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制剂中加入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一针下去,痢止住了,但猪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发抖,于是继续打针,结果病没有好转,却发现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出现腹部鼓胀,并出现肠毒血症的表现。
这是由于肠道中病原微生物并未控制住,加之肠道细菌毒素、肠道坏死脱落组织、肠道腐败发酵产物不能排除,同时,这些肠道有害物质在肠道停留,又加重腐败异常发酵过程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导致肠道胀气和肠毒血症,反而加重病情而导致猪只死亡。
其实,腹泻也是动物应付肠道感染及其他肠道应急因子的刺激,而做出的适应性应急应答反应。对于腹泻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宜疏通,忌涩堵;补水、补盐、抗感染”。也就是说,对于轻度的腹泻,以缓泻、清理胃肠、抗菌消炎为主,不要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对于较严重的腹泻,考虑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但重点放在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及时使用对肠道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
对于咳嗽,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原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的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蓝耳病(PRRS)等,有细菌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有寄生虫性的如肺丝虫、蛔虫等,还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单纯使用止咳药物,看起来也是一针见效,用药后即不见咳嗽,但不久即发现黏膜发绀,四肢末梢发紫,呼吸困难,对于病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会使病情变本加厉,更加严重。
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这些分泌物随着支气管黏膜纤毛不断向气管、喉头方向摆动,到喉头部位时,喉头黏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动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产物和细菌、病毒、尘埃颗粒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就咳嗽本身来说,对机体是有利的。对待咳嗽正确的治疗态度应该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环境条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时并进,单纯止咳实不可取。
4、看到猪呕吐,仅简单的止呕
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胃溃疡、病毒性疾病、T-2毒素中毒。呕吐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只有找到原发疾病,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治疗措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单纯搞点胃复安、维生素B之类的药物治疗,无异于隔靴瘙痒,于事无补。
5、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一些规模不太大的猪场,治疗猪病没有全局观念,在一个猪场只有几头猪发病时,就只对那几头发病猪治疗,结果这几头猪治疗好了,过几天又有另外几头猪发病;他又只治疗发病猪,于是过几天又增加新的发病猪。这样,循环往复,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全群发病,即增加药费,又造成损失。我们应当以猪群(而不是猪的个体)作为判断“疾病”的对象,以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性能指标作为判断猪群是否得“病”的依据。
6、崇拜临床兽医的治疗,而不听信预防兽医专家的忠告
美国预防兽医专家Gifford等人,在1987年建立了一个猪场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预防方面的开销既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又可以在发病的情况下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从两方面来看都是划算的。对于猪场,假设某种严重疾病感染的风险是30%,那么采取预防措施的效益与成本比,至少为3:1。因此,生产中策略性地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所发挥的预防和控制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7、认为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任何药物都有其相应的用法用量,只要在其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就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有些养殖户认为量越大则效果越好,或由于缺乏药物知识,不按说明书使用,甚至将毫克当成克,将毫升当成升,盲目加大其用量,这样不仅容易使畜禽发生药物中毒和蓄积中毒,而且还会造成药物残留超标,影响动物产品安全。
8、消毒的误区
有的养殖户对日常消毒极不重视,认为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或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或消毒前不对环境进行彻底清除;或认为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另外,就是长期固定使用单一的消毒剂。
9、驱虫的误区
有的养殖户,只重视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母猪是一个猪场寄生虫的虫者和传播源,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在驱虫药的用量上,总认为一次大剂量比小剂量长时间添加要好。
10、认为疫苗打的越多越好
有些养殖户认为,疫苗打的越多越好,认为只要打了某种疫苗,就能预防这种疾病;还有的在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药物及其其他具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结果造成免疫失败;还有的在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结果将预防疫病变成了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