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致病因素
(一)猪蓝耳病。典型症状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或早产,子猪出现呼吸道症状。猪蓝耳病毒会使猪细菌性肺炎的易感性加强,常会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胸膜肺炎等,还会影响猪瘟等疫苗的免疫效果。
(二)Ⅱ型圆环病毒。这是引起猪多种疾病的一种新病毒,还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免疫抑制,引起间质性肺炎,常见于6—14周龄的小猪,发病率在2%—30%,死亡率在4%—10%。
(三)猪流感。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年纪、性别、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季气温骤变、猪抵挡力下降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若单一感染,经常呈良性经过,但该病毒可在猪的鼻黏膜、扁桃体、淋巴结和肺中滋生,损害猪肺部的防守机制,从而为其余病毒或细菌敞开大门;若涌现继发感染,其症状和病变会加重。
(四)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引起猪出血性坏死性胸膜肺炎,病猪迅速死亡。该病菌经过飞沫进入呼吸道导致发病。
(五)猪喘气病。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元凶。感染后病猪干咳、低烧、生长迟缓、发病率高。支原体感染会损坏支气管纤毛,使纤毛变短、变少或脱落,不能消除各种呼吸道病原菌和异物,导致呼吸道门户洞开,使气源性病菌势不可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支原体感染后导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使呼吸道免疫力减弱,抵挡力下降,极易引起其余细菌、病毒的呼吸道继发感染,尤其肺炎支原体合并感染猪蓝耳病时结果更严重。
二、防治办法
(一)做好环境调控。搞好卫生,维持舍内干燥,减少温差造成的应激,按时消毒,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或粉尘的密度。
(二)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系统建设,避免病源传入,加强消毒以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履行全进全出制度,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每批猪转出后都要彻底消毒,采取“冲—消—熏—刷—消—烧”六遍消毒法,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生石灰、烟熏消毒剂等进行严格消毒,并空舍1周以上,再转入下一批猪,彻底切断不同日龄(批)子猪间不同程度传播,结合早期断奶减少母子间的传播。为猪群供给合理均衡的营养,尤其在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且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子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下降发病率。在饲料中兽药等方法,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实需要引种,应事先做好疫情调查,避免购入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种猪到场后,要隔离饲养40—60天,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并与本场几头老母猪混养进行风土驯化,让其产生适应本场微生物群的抗体,判别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依据本场病原存在情况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1、根据自己猪场情况,选择性做好种猪群的免疫工作,如口蹄疫、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后备猪及种公猪的猪瘟、萎缩性鼻炎、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预防接种,并做好驱虫工作。
2、母猪产前应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伪狂犬病等的注射工作,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程度。
(五)药物预防。
(六)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