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河北:袁武栋在贫困村靠卖手机年入十万

2018-11-11 18:16:07浏览:2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当初拥有一部大哥大都无比自豪有钱的代表到现在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机都已经成为平常现象的如今,在如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当初拥有一部大哥大都无比自豪有钱的代表到现在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机都已经成为平常现象的如今,在如此大的行情下,加入手机行业也是一种快速赚钱的方式。

  在河北威县袁家庄村,80后的袁武栋是村民眼中的手机达人,而他的手机店也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老人使用手机

  今年5月,在记者蹲点调研期间,也感受到了袁家庄村手机的高普及度,在村里五六十岁的人玩智能手机是非常常见的。手机成了很多村民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又让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增加了更多的收入。

  父亲的坚强

  一年只挣200块,再苦也让娃上学

  “手机达人”袁武栋生于1980年,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他的记忆里,儿时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困难。他记得自己8岁那年,爸爸拖着三轮车在街上卖青菜,他周末就会去帮忙。

  父亲袁振保今年60岁,他的回忆有着更多的辛酸。那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十来亩地,种棉花一年到头也收不到多少钱。孩子们还小,上面又有老人要照顾。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袁振保之前还去邢台做过一年多的炼钢工人,又去山西做过两年多的建筑工人。

  “一天就挣一块八毛钱,一年才挣200多块。”袁振保说出这个数字时,记者简直不敢相信。

  “就只有这么多。那时候想自己做买卖,又没本钱,只能干苦力了。”他继续说道。

  但家里离不开人,钱又挣得少,袁振保在外漂泊几年后又回到村里。爱人在家种地,他开始拖着三轮车出去卖菜,“勉强能够家里人吃喝,能够孩子们上学。”

  “从来没想过不让孩子上学吗?”记者问他。

  袁振保点头:“再苦也要让三个孩子读书。我小时候就是因为穷上不起学,铅笔5分钱一支我都买不起,读到初中就不上了。”

  儿子的坚持

  上技校学技术,回老家开了手机店

  但对于上学这件事,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袁武栋初中毕业后,就和爸妈说:“我不想读书了。”他感觉到了家里供三个孩子读书的负担,作为大哥,首先提了出来。

  但袁振保不同意,认为即使不继续上高中,也要上技校学门技术。袁武栋觉得学手机维修不错,所以他去了石家庄的一所技校。

  那时很少有人用大哥大,袁振保还不知道手机为何物,但他支持了这个想法,借钱给儿子交了学费。袁武栋告诉父亲:“以后手机肯定会有发展。”那是遥远的1998年。后来第二年,袁武栋的弟弟也读了技校。

  知道家里的情况,兄弟俩学习十分刻苦,两人技校毕业后,在石家庄实习了一年,就一起回村了。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手机的潜力,二人决定要在老家开一个手机店。

  袁振保是有些担心的,他不知道这个新兴玩意会有怎样的发展,但看兄弟二人很坚持,他就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又四处借钱,帮助儿子们开店。2003年,袁家兄弟的手机店在威县县城开业了,最初只做销售和维修。

  也是那一年,袁振保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那是袁武栋在刚开始进货时,给父亲买的一部诺基亚。

  “那会儿村里还没几个人用手机,都很羡慕你吧?”记者问。

  “那还不羡慕?”袁振保如今回忆起来还很得意。

  这五年的改变

  村里买手机的人多了,手机店一年能赚十万

  手机店刚开的那几年,生意并不算好,因为那时候贫困人口众多,手机还是奢侈品,大多数生意不是买新手机,而是手机维修。但好歹凭着兄弟俩的个人能力,也能自给自足。

  袁振保也因为儿子们有了稳定工作,又回来种地了。自己的地加上租别人的地,一共种了20亩。

  2004年,袁武栋和邻村的杨书兰结婚。婚房是袁振保早就借钱替儿子盖好的。他们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两岁零八个月。杨书兰原以为嫁过来要过苦日子,但没想到日子越过越甜。

  袁武栋一家人的日子开始真正好过起来,也就是最近五年。

  2013年,威县县委、县政府着力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谋划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袁家庄村,成了县里第一个种植梨树的村子。

  村民的耕地,经过土地流转,租给梨园,每年领取租金,一亩地一千块钱左右。村民们告别了种棉花为生的生活。袁武栋家的十几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靠地就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也因为这五年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脱贫的人多了,买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袁武栋的生意也因此迎来了高峰。他把手机店也从县城搬迁到了贺营镇上。

  “这五年,和别的村相比,袁家庄村的手机发展很跟得上时代。村里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特别是智能机发展起来之后,店里平均每天销售五六台,修手机的人少了,大多是买新手机。”

  袁武栋告诉记者,五年前手机店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两三万元,而现在手机店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万元。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村民的消费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村支书郑继奎表示,袁家庄村的手机普及度格外高一些,也跟袁武栋这个手机达人分不开。使用手机时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去店里找袁武栋帮忙。而宽带网络,袁家庄村也有70%-80%的人家有,在家里手机无线上网也不成问题。

  笃定的未来

  未来五年 手机销量会更高

  这五年间,袁振保的生活也在发生改变。因为为人本分、办事牢靠,他被推荐到梨园做管理工作,一年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他把这些年为孩子上学、盖房子、开店、结婚借的钱全部还清了。

  在袁武栋谈起手机时,袁振保也在一旁忍不住插话。“现在没有手机根本不行,我在梨园都靠微信向公司汇报工作。”而发红包、淘宝这些技能,他也近水楼台,早就跟儿子学会了。

  随着贫困村里脱贫的人越来越多,袁武栋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奋斗。觉察到手机销售在乡村的潜力,他的爱人也在邻村开了一家手机店。加上家里还开了一家农机合作社,袁武栋现在的家庭年收入有20万元。弟弟的手机店也开在贺营镇,也生了两个儿子。

  从父亲做苦力200块钱一年,到儿子做老板20万块钱一年,这改变绝对是天翻地覆。

  现在,袁振保白天在梨园工作,晚上没事就到袁武栋家溜达,含饴弄孙。奋斗了半辈子,他终于过上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尽管袁武栋不善言辞,但还是说出了对父亲的感激:“是我爸坚持要让我念书,坚持让我学一门技术,才有了我的今天。我爸这辈子很辛苦。”另外,他需要感激的还有精准扶贫的成果。袁家庄村人脱贫了,生活越过越好,他的生意才因此越做越大。而且,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他也很有信心。

  “未来五年,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手机的销售也会更好。现在大家买一千多块钱的手机多,以后就会买两三千块钱、更好品牌的手机。”袁武栋说。

  袁振保日渐弯曲的脊背,是过往艰辛生活的印记。但他眼里看到更多的是这五年的改变。他不止一次说:“今天这日子,我想都不敢想!”

  像父亲当年一样,袁武栋这个年纪也开始为两个儿子的未来打算了,他对孩子的未来毫不担忧。“他们以后绝对不成问题。”他说,车子早几年就买了,还在县城里买了房子,但还没有交付。

  “以后你要去县城里住大房子喽。”袁振保把孙子抱在怀里,喜不自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80后”种植“生态水稻” 黑土地变成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上一篇:

身价过亿却是80、90后的都有哪些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