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大家都很知道的猪病。西游记里猪八戒有一句“你个遭瘟的猴子”就知道猪瘟的可怕已经深入人心。对猪的伤害非常大,被列为A类传染病。目前有猪瘟弱化病毒疫苗,也是各国检疫的重点猪病对象。这里给大家简单说说非典型猪瘟的危害有多大?
我国十分重视猪瘟的防疫工作,尤其在规模化猪场对猪瘟的疫苗接种是防疫的重点,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典型的猪瘟已经很少发生,于是人们渐渐的把猪瘟忽略了,即使猪群中发现了一些疾病,往往把猪瘟排除在外。然而,近几年来猪瘟却悄悄地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遗憾的是有些猪场还不知不觉。集约化猪场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典型、温和型表现占据主流,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由于当前猪病比较复杂,猪瘟又呈非典型化,往往易与其他疾病继发、并发感染,造成误诊,而忽视猪瘟的存在。因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我们曾在一些猪场的临诊服务和检测各地送检的病料中证实了猪瘟的存在,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蔓延、传播。
据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3月份的资料统计,从江、浙、皖、闽、沪四省一市送检的25个猪场、106份病料中,通过RT-PCR技术检测,发现19个猪场的65份病料中检出猪瘟病毒粒子(表1),其中有的猪场猪瘟的发病率很高,占易感猪的80%以上,有的猪场流行时间已久,持续感染长达数年。当我们将诊断结果告诉发病的猪场后,他们还矢口否认,并且质疑:一是本场猪群已进行过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二是本场的病猪没有典型猪瘟的症状和病变,猪瘟的诊断根据何在!殊不知,当前发生的属非典型猪瘟,其流行规律与临诊表现与典型猪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确诊本病除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还有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非典型、温和型猪瘟临床症状不典型,尸体剖检病变也不明显。很少见到皮肤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高热稽留、严重下痢等症状。仔猪多表现轻热或中热,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病愈后可发生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厌食,精神沉郁,喜卧,粪便干硬;有的猪不显症状,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而掩盖其症状。母猪带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出现流产、死胎、滞留胎、胎儿畸形、木乃伊、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仔猪。母猪配种时,屡配不孕。多数病猪尸体剖检无典型的肾、膀胱出血及脾出血性梗死。有时可见到淋巴结水肿和边缘充血出血。
猪病
现将我们对非典型猪瘟的认识介绍于下:
一、流行特点
1.发病日龄较小。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小猪尤以30-60日龄的保育猪多见。
2.发病率不高,致死率较高。发病率通常占易感猪20%左右,有的高达50%以上,病死率达,80%以上。
3.传播途径不明,针头传播可疑性极大。发病无规律,病猪时多时少,似乎接触传播可能性不大,而频繁注射和针头消毒不严可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4.混合感染和并发症较多。发病猪场都有蓝耳病的历史,从病料中常可检出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
5.猪瘟抗体滴度不高。有的仔猪呈半免疫状态,发病猪群一般都经1-2次猪瘟疫苗免疫接种,但检测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滴度均在保护线以下。
6.长期持续流行。猪场一旦遭受感染,除了出现部分病猪外,还呈现隐性或潜伏感染,不易察觉,代代相传,长期流行,一时难以扑灭。
二、临诊要点
1.体温略有升高。病猪的体温在40C左右(属于微热),长期稽留。若体温升至41C以上,则往往是继发细菌性疾病。
2.药物治疗无效。使用各种抗菌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均不见效果。若有继发感染,治疗可见到暂时的效果。
3.病猪食欲逐渐下降。身体消瘦、被毛粗乱,精神萎顿,终日打堆挤卧,体表没有出血性的变化。
4.剖检没有肉眼可见的出血性病变。淋巴结水肿是主要特征,部分日龄较小的病猪,肾表面有出血的小点。
5.大部分病猪并发多种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不时咳嗽。有的发生顽固性腹泻,剖检病变集中在心肺和肠道,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三、病因探讨
1. 母猪隐性感染
母猪隐性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母猪可以终生带毒、排毒,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从死亡仔猪体内可分离到猪瘟病毒,但毒力较低。由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猪,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猪瘟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母猪生殖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特别是卵巢的病理变化,可使卵泡结节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终导致繁殖障碍。
2.免疫功能下降。
发病猪场往往存在蓝耳病、圆环病毒、气喘病及伪狂犬病免疫抑制性的疾病影响猎的免疫功能,可使猪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常与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并发感染。
3. 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猪隐性感染和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出现上述生产水平降低的情况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隐性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病毒存在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其本身可不表现临床症状。感染猪在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形成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4.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试验证明,病毒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旦种猪场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就会引起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时刻都有发生猪瘟的危险。因此要预防猪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对种猪场进行彻底净化。
5.疫苗剂量不够。
当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猪瘟细胞苗其效价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不稳定地区应用1-2头份剂量,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
据报道,对于那些处于半免疫状态的亚临床感染的病猪(无临床症状),若在此时仅接种1-3头份猪瘟活疫苗,非但不能产生免疫力,反而能刺激其引发非典型猪瘟。
6. 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国养殖业中是十分普遍的问题,动物感染后除了引起各种疾病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可降低机体抗病力,造成免疫缺陷,增加猪瘟病毒的感染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三种病毒中任何一种病毒单独感染对低致病力的猪瘟病毒的毒力没有增强作用,但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对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致病力却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7.免疫程序不合理。
研究数据表明:维持初乳的0日龄仔猪无猪瘟母源抗体,1日龄仔猪猪瘟母源抗体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猪瘟母源抗体对1-28日龄的仔猪有保护,少部分猪在35日龄还有保护,但是,母源抗体的存在也是导致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一个因素。
因此确定正确的首免日龄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应与28-35日龄对仔猪进行首免,可获得比较合格的免疫保护率,是仔猪在保育阶段避免发生猪瘟的重要保障,1个月后再免一次,则有效免疫抗体水平可维持较长时间,同时做好猪群猪瘟抗体的检测工作。
8.应激因素太频繁。
仔猪出生后要注射一系列的保健针、防疫针,还要进行剪牙断尾,编耳号等出血性的手术,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应激,而且在猪瘟污染的猪场内,也是一种危险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