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身猪是山西的地方猪种,属黄淮海黑猪类型,其按体型大小又分为大马身猪、二马身猪和钵盂猪。大马身猪分布于太原以北的边远山区;“二马身猪”遍布山西省;钵盂猪产于平川地区现已灭绝。马身猪具有适应性强、抗寒性能突出,繁殖力强、母性好,耐粗饲,早熟易肥,肉质细嫩、鲜美,杂交配合力强等优点。缺点为生长发育较慢、瘦肉率低。
一、马身猪的形态特征
马身猪体型较大,体质偏细致疏松型,属脂肪型猪种。全身皮、毛为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头形粗重,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粗而长直,面微凹,额部皱纹较深。颈长短适中,背腰稍凹,腹大且下垂,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尾根粗,尾尖稍扁。乳头7~9对,排列均匀。
二、马身猪的生产性能
1、育肥性能
马身猪分布面广,能适应较粗放的饲养条件,虽生长速度较慢,但胴体瘦肉率较高。
成年大型公猪平均体重154.50±17.20公斤,体长137.8±4.24厘米,胸围131.33±7.82厘米,体高77.0±2.8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28.82±8.00公斤,136.4±2.08厘米,120.76±4.52厘米,69.54±1.05厘米;成年中型公猪体重121.65±14.37公斤,123.3±6.02厘米,112.67±6.22厘米,75.67±4.33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01.03±5.18公斤,121.06±1.70厘米,113.48±1.36厘米,62.27±0.95厘米。
2、繁殖性能
马身猪性成熟早,公、母猪在4月龄左右、体重25~35kg,就有发情表现。据大同种猪场1980年对大马身猪产仔数统计,初产母猪窝产仔数11.4头,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3.6头,二马身猪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3.30头。
三、马身猪的产地环境
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梁、谷子等旱作为主。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猪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培育而成。
四、马身猪的保护
建国以来,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和杂交改良的开展,马身猪数量急剧下降,据1970年对山西全省的调查,马身猪已接近绝种的边缘,除部分边缘山区外,已很少见到。看到宝贵的地方资源面临灭绝的危险,我国著名养猪专家张龙志教授大声疾呼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他的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74年,山西省组织农业院校及国营猪场的专业人员深入灵邱、五寨、神池等边远山区县开始收集马身猪,并确定大同种猪场、临汾种猪场等国营场作为马身猪保种场,从保种场马身猪的来源看,它们应该属于大马身或二马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