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新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的“社长”李松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特色养鸡大户,两年前的李松林受益于当地扶贫项目实施,成了石人子沟村的养鸡示范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七彩山鸡及优良土鸡等特色鸡养殖,并获益颇丰,当地村民在李松林这个养鸡示范户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和带领下,纷纷开始了特色鸡养殖,同李松林一起走上养鸡发家致富康庄大道。
特色鸡养殖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农户李松林最近多了个绰号——“社长”,他带领着合作社的13户村民,靠着搞特色养殖,奋斗在致富道路上。他本人也成为周边三个村子的示范户。 6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松林合作社。李松林正在查看鸡舍里的土鸡。 和许多同乡一样,他对城市有向往,“工厂、工地、企业的活儿我都干过,除去日常开销,根本存不上钱。” 2012年李松林回到村里,和妻子一起养猪、养鹅、养鸡,可规模小、销路窄,一年忙下来勉强够一家人生活。 两年后,水磨沟区农牧局“访惠聚”工作队在石人子沟村、葛家沟村、涝坝沟村开展“特色家禽养殖”“畜牧业品种改良”等项目,帮村民增收致富。 李松林成为首批扶持的20个养殖示范户之一,他做起了特色养鸡户,并在当年与5名农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 “我家院子里之前有个200多平方米的简易鸡舍,有了专项补贴资金后,新建了个500多平方米的圈舍,还改造了通风、饮水、除粪设施。”李松林说,这一切都有农牧局专业人员指导。 李松林家里的鸡,一种是水磨沟区农牧局从云南引进的七彩山鸡,另一种是从西安引进的优良土鸡,连同饲料配方、鸡苗培养和防疫都各有门道。 “我们以前养的鸡品种不好,吃复合饲料,鸡苗买回来养60天就出笼,但卖不上价格。现在,从小鸡到成鸡分三个阶段喂食不同的饲料,每阶段还要抽血化验打预防针。虽然135天以上才能出笼,但鸡的品质好。”李松林告诉记者,起初心里没底,但收获时鼓囊囊的钱袋子让他坚定了信心。 “一只土鸡卖150元,除去成本净赚一半。工作队也帮着吆喝,当年养的几千只鸡全都卖完了。”李松林说,随着规模渐渐扩大,日子越来越好,去年他家赚了近40万元。 这份事业不仅让自己找到方向,无业的妻子和儿媳妇也都有了事做。跟着工作队学习,妻子也成了半个“专家”,操持着鸡舍里的大事小事,儿媳妇帮忙开起了合作社网店,如今家中三分之一的土鸡和山鸡通过网络销售到北京、广州、杭州等地。 李松林给村民们树立了榜样,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13户,共用着“松林”的名号,今年合作社还注册了商标,目前正在审批中。 近年来,水磨沟区投入450万元扶持三个村10个合作社,成功打造了包括李松林在内的20多名示范户,帮助引导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养鸡成功后,李家鸡舍承担起为三个村的困难户育雏的工作。配合工作队,每年这里有1万多只低于市场价的雏鸡,送到周边的困难户家中。 “我们给村里60户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每户送80只鸡,如果雏鸡都从外地买,它们会对环境不适应,死亡率高。本地育雏可保证成活率,加上技术支持,真正为困难户增收。”水磨沟区农牧局“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魏刚说。 今年3月,涝坝沟村的困难户沙代提·司马义家就领到了80只雏鸡和100公斤饲料,至今成活率为100%。她说:“鸡苗送来的时候就有1公斤多,打过预防针,再过几十天就可以卖了,粗略算一下能卖6000多元。” 看着村里的特色养鸡户多了起来,李松林说,合作社还需要扩大规模,他希望更多人像他一样能过上好日子,共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鸡。 让示范户成致富“引路人”,在帮扶对象中,像李松林这样曾经迷茫的农牧民很多,他们渴望改变却没有方向。借助政策,他们依靠各方支持和自身努力走上致富路。 一方面,李松林这样的示范户形成示范效应,给其他村民树立榜样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优秀的示范户也成为致富“引路人”,借助合作社机制,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帮扶周边的困难户。 打造示范户,发挥示范效应,从一个村扩展到另一个村、另一地区……如此良性循坏,正是帮扶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