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布于广东省境内各地的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合并而成。过去农户习惯以产地和集散地对其进行命名。
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中山市,广州市的番禺、增城、花都、从化。目前中心产区在梅州的兴宁市、肇庆的高要市等地。主要分布于乐昌、仁化、连平、和平、兴宁、五华、曲江、英德等40多个县(市)。大花白猪原分为三个地方品系,即粤北品系(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乐昌、南雄、曲江等地)、粤中品系(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高明等地,数量较少)和粤东品系(主要分布在梅州的兴宁、梅县、五华、和平等地)。
品种来源与变化
品种形成
据对广州、韶关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陶猪模型研究,东汉时期( 25--220)当地已普遍饲养家猪。由陶猪的模型考证,当时饲养的是一种耳小而直立的猪。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影响,我国中原地区人民曾两次向南大规模迁移,第一次为907—967年,移民经湖南到达广东的连州鹤曲江一带;第二次为1127—1279年,移民经江西的五岭隘口和大庾岭到达广东省的北部。随着移民带人华中地区的大耳型猪种与广东本地猪杂交,逐渐育成粤北一带的大耳花猪。随后,部分移民沿北江迁居至珠江三角洲,把粤北的大耳花猪再引入该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东江等地方猪种的血统,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各品系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选育要求有所差异,因而,各品系间的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亦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