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网讯:持续了近一年的泽国老建筑、老手艺的探访已经完成得七七八八。期间,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未必知悉的下街路廊、阮家祠堂等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化为文字跃然纸上,既有一种还原历史真相的好奇感,也想让大家共同见证那些年不为人知的过往。
茶屿小刀、泽国戥秤、山北绿豆面等已经消失或即将湮灭在故纸堆里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更是不得不让人惊叹往昔泽国民间技艺的繁荣,只是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发展。继往开来,接下来,我们将推出一系列泽国现下的农业“翘楚”们在各自领域的精彩故事。而一些好玩又有意思的精品农业企业,想必土生土长的泽国人也未必全部知晓。
猪粪变废为宝、饲料绿色健康、跑猪场、阳光猪舍……
老吴的养猪场有些不一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猪可能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吴林生却花了十几年时间,结合自己半生所学,践行了何为“行行出状元”。
一个沼气池,便可以将整个养猪场“盘活”,产生诸多附属的经济效益。沼气既可以当燃料,又可以发电;沼液可以灌溉庄稼;沼渣又是上好的肥料。“这些可都是宝啊!”老吴感慨道。
对于老吴来说,利用好沼气只是养猪的一个环节,在他更为前瞻的计划中,科学养猪,生产“绿色”猪肉才是最终目的。
变废为宝,沼气池里出宝藏
早在养猪之前,老吴与沼气的渊源便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时年二十出头的老吴就已经开始了沼气的研究,并先后到天台、丽水等地试验沼气发电。直到1988年,老吴成为一名“养猪人”后,开始逐步将沼气池运用到自己的养猪场里。
“在我的观念中,所谓的‘废物’只是没有用对地方才体现不出价值。”老吴说,猪粪等排泄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废物,是因为没有被正确使用起来。如果按照粗放型的养猪方法,养殖户还要花费大力气去清理排泄物。要是置之不理,不仅污染环境,还会滋生大量病毒和细菌,进而危害到人畜的健康。
“养猪人也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老吴看来,处理猪群排泄物最好的方法非生产沼气莫属。为此,老吴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先后建设了十几个沼气池,有地埋式、半地埋式的,也有地上式的,并逐一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筛选。由于地埋式沼气池的造价高昂,且一到冬天气温低的时候,发酵效率非常低下,所以老吴基本选用地下部分深半米的半地埋式沼气池。最近,他又去江苏等地取经,发现“黑膜塘”沼气池的造价更低,仅需200元/立方米,比地埋式低了整整500元/立方米,而生产沼气的效率却更高。下一步,他便准备对自家的沼气池进行更新换代。
如此一来,老吴的养猪场基本上就以沼气作为主要能源。一部分用于代替煤气烧饭,更多的则是用于沼气发电。“相同规模的养猪场,一般一个月电费要1万元左右,我只要交2000元电费,其他部分自己生产。”老吴说,他去江苏那边考察,那家使用“黑膜塘”沼气池的养猪场生产出来的电自己还用不完。
有了这样“免费”的电源,老吴大刀阔斧地对猪舍进行了改造,配备了电动窗户、粪便清理机、地热输送等诸多“自动化”设备用以改善猪舍环境,让猪群过得更加舒适。
此外,除去沼液不方便长途运输只能就近通过管道灌溉外,老吴还曾将晒干的沼渣用于置换西蓝花叶当作饲料。
“西蓝花叶是上等的青饲料,蛋白质含量高,吃西蓝花叶长大的小猪,肉质要鲜嫩得多。”老吴介绍说,本地的西蓝花以出口为主,在食品安全标准上非常严格,种植时不能喷洒农药。而西蓝花在运输过程中只需保留3片叶子即可,为方便运输,多余的叶子就被废弃在田间,当作垃圾处理。“烂掉实在太可惜了。”为此,老吴此前便用沼渣与菜农交换西蓝花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老吴说,以他现在的沼气池规模,一年可以换95万斤西蓝花叶,而沼渣对于菜农来说又是上好的田间肥料,可谓互惠互利。
由于目前一批2000多头猪全部是三元猪,只吃颗粒饲料,于是老吴便没有经常将沼渣清理出来贩卖,加之排出管道出了一些故障,一段时间下来,沼渣堵塞了沼气池的排出管道。老吴准备待到天气转凉,将沼气池重新改造后,再引进饲养金华两头乌(土猪品种,肉质比三元猪好,但长得慢),而金华两头乌是不挑食的,到时候又可以继续用沼渣换西蓝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