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都是在城市里找一个工作,朝九晚五,每个月工资几乎都是固定的,但是也有不少人也总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些乐趣,没有什么奔头,就比如一个小伙四年前从东北农大研究生毕业后,在米业公司上班一样,每天的生活都是不变的。
但是只要一想到要按照这样的步调过下去,就打不起精神头儿。
多肉
不过,他和俩好哥们沈英俊、张鹏,都是多肉发烧友,经常在QQ上交流养植心得、交换各自的品种。
这几年,哈尔滨多肉爱好者慢慢多起来,喜好也愈发多样化。但市场上的大多从南方进货,价格贵。既然市场有需求,我们懂技术也有热情,为何不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呢?一拍即合,他辞去工作,3个多肉合伙人,办起了自己的养植大棚。
万事开头难。搭棚、进货、育种、养护、销售,啥事都要自己干,吃住也在棚子里。虽然我读的是育种专业,对农业有了解,但现实仍给了他们重重一击。由于没有及时获取农业气象信息,大棚遭受了一次大风侵袭,损失了10多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介绍说城郊闫家岗农场准备辟出一些大棚对外出租。因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喜欢自己体验种植过程,农场也有闲置的大棚。很多哈尔滨市民平时会来种植,1个棚子1年4000元租金。如果来农场的游客多了,也会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大棚和多肉产品。
这里,空气好、交通便捷,租金也不贵,关键还是农场人专业,会及时告诉我们农业气象信息。安心了,就这儿了!
养多肉,不容易。品种很多,价格差异很大,便宜的几块钱,贵的上百块。如果只做普通品种,肯定很难生存。他现在负责根据市场需求培育附加值高、稀缺的新品种,怎么知道市场的喜好呢?线下举办爱好者沙龙,线上开设微信公众号,在沟通交流中获取市场信息。
慢慢地我发现,色泽艳丽、样子可爱的多肉特别受欢迎,他就朝着这个方向育种。目前,卖最贵的,一片叶就要500多元,但粉丝很多。
培育稀缺新品种,过程复杂繁琐,但多肉本身比较好养活,所以我们一般培育完新品种就会先把产量做起来。如果急忙推向市场,很容易被人模仿繁育,既砸了牌子也丢了市场。
他们的微信号,一个专销产品,另一个则分享种植技术、流行品种信息。网上销售成本低,顾客口口相传,来光顾的人不少,微信粉丝有1000多了。他们还会邀请顾客来大棚参加活动,教他们怎么种养、拼盆。
去年,他们3个合伙人每人拿到10多万元分红,和以前每个月几千元工资比,真是天壤之别。当然,要想继续保持好势头,最关键的还是要把市场动向抓住。这样,我们的大棚“葳园”才能草木茂盛,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