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秋交际的时候因为气候变化母猪热量消耗会有所增加。增大对体能消耗和营养需求,而仔猪对母乳的需求也会增大。而这时候猪场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就容易出现母猪没奶或者少奶的情况,那么夏秋之交母猪产量减少了如何处理?
教头习惯用中医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些不信中医或者认为教头是忽悠的请无视:
中医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除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长夏处于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特别是南方湿热地区,更为严重。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天气虽然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但昼热夜凉的气候,易使猪群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夏困秋乏现象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中医调理十分必要。但调理关键是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
湿邪一般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多因环境潮湿、频繁冲圈、舍内湿度过大所致,内湿多由过食高能高蛋白日粮积累而致脾阳受损。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气相互纠结,进而化热、化寒或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最典型的病症有三大类,一是湿邪侵犯脾胃,导致母猪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还常伴有猪群精神萎靡、嗜睡、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其次,湿性重浊,“水往低处流”,故易侵犯猪体四肢,表现为水肿、行走懒惰或四肢疼痛不适;三是由于湿性黏滞,还可出现腹泻、小便浑浊、外排恶露等,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母猪群在夏末秋初的不适症状可能更多,伴随中医所讲的各种虚症,包括:
气虚——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易喘;
血虚——毛色粗糙、精神沉郁、易排恶露、奶水不足等;
脾虚——贫血、身易肥或掉膘、肢体不适、消化不好、便秘或便溏;
肺虚——虚喘咳嗽、反复呼吸系统感染、易患出现类似感冒症状;
肾虚——精神萎靡、发情延缓或者出现不发情的比例增多。
因此及时运用契合的中医调理方案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初产母猪与多胎的母猪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加上现代养猪生产中夏季降暑过程中使用的湿帘降温、滴水降温、冲水降温及阉割母猪运动福利等等因素,湿气引起的诸多问题在夏秋交集之后最容易诱发。而调理的主题思路是采用健脾养胃,解暑散热,生津止渴的调理原则。
中医祛湿的方法包括化湿、燥湿、利湿、渗湿等,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和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
脾胃症状多用燥湿法。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分别针对寒湿和湿热所致的中焦脾胃等症。
湿热内蕴多表现为口腔溃烂恶臭、易腹胀、大便稀且恶臭、舌苔黄腻,可选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苦寒性质的药来清热燥湿。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寒、易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燥湿与散寒同施。
清热解表多用化湿法。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现为怕寒、低烧、四肢酸软沉重、难以消化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朴花、干姜、小茴、藿香等芳香类的药可以解表化湿,代表方剂香薷饮、藿朴夏苓汤等。
祛湿最根本的是扶阳。当母猪阳气充足时,湿邪就不会对其造成影响。因此,要防止湿邪侵袭母猪机体,就要避免母猪的阳气受损,包括采用合适的降温方式、适当增加运动福利、采用中蛋白中能量及粗纤维含量高采食易消化的配方设计、给予有质量的饮水及注重动物福利及脾胃和肠道的调理,进而提升其非特异性免疫力水平等。
而在反馈的各种案例中,教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那些按照思路长期执行且一年以上的猪场即便出现此问题,其经过方案调理很快及能恢复,但是那些新的客户及执行力不到位或者执行过程中断断续续的猪场最容易出现此问题且危害一般比较严重,无论是调理时间还是调理成本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损失了。
虽然猪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头认为是不正常的。而在猪群的生产及调理过程中,教头始终认为脾胃功能是基础,肠道健康是保障,而气血水平就是维系母猪群健康稳定生产的动力。所以,你如果真正去细心的研究教头所处理的所有方案,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核心,那就是很普通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点做的最多,但往往解决猪群问题的效率和结果大部分是很给力的。
所以,针对自己猪群的实际情况,去做细致的分析及原因的筛选,找出可能出现的症状与自己在饲养过程中做的不到位的原因,并把这些问题与细节之间的关系搞清楚,然后在因地质疑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施方调理,往往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你懂的。
可能很多人读了这个文章又该骂教头装神弄鬼了,说教头这家伙啰啰嗦嗦一大堆,方案呢?并以此为理由大骂,真对这种情况,教头还是坚持自己的行事原则,先有问题,后有方案,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没有万能的仙丹,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案。理解了,你就去研究,不理解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