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重庆:“稻蛙共生”托起农户脱贫致富梦

2018-11-11 18:48:41浏览:50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稻田+动物的共生模式在如今看来其实并不特别,甚至已经十分常见了,不过对于稻田蛙来说,却是十分新颖的一个模式。因为养稻田蛙
“稻田+动物”的共生模式在如今看来其实并不特别,甚至已经十分常见了,不过对于稻田蛙来说,却是十分新颖的一个模式。因为养稻田蛙手续较为复杂,稻田蛙具有超高的经济价值,人工养殖技术也难,所以养稻田蛙的本身就很少,将稻田和稻田蛙共同混种混养的在重庆一开始也就独张孝君一人而已。 重庆:“稻蛙共生”托起农户脱贫致富梦
图:张孝君稻田   重庆85后小伙张孝君看准市场上稻田蛙少,需求量大这个商机,投身养蛙行业8年,创新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稻蛙生态高效种养的新技术。将水稻种植和稻田蛙人工养殖混种混养,充分发挥稻田蛙的生态作用,向市场即提供生态稻田蛙、也提供绿色稻米,一箭双雕。   生态链里出生产,对于农事也是一样,懂得生态种植才能科技致富。张孝君不仅打开了市场,实现了自己的创富梦想,还切实带动返乡农名工增收创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人描写丰收年景的千古名句,将在张孝君规划建设的2000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内再次得到实现。 重庆:“稻蛙共生”托起农户脱贫致富梦
图:稻田蛙   绿色养蛙 创新蛙稻共生新模式   1986年出生的重庆小伙张孝君是个很有胆识的人,他打过零工、学过挖掘机,彼时刚满24岁的他对稻田蛙“一见钟情”,返乡搞特色养殖,经历洪水阻挠、天敌侵袭,一路走来,起初对养殖一窍不通的他,逐渐成为了业内的“养蛙专家”。   稻田蛙俗称“害虫天敌”、“农业病虫”,它能捕捉农作物中的飞蛾等有害昆虫多达30多种,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蛙让蛙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田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然生长的稻田蛙数量,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因此,进行稻田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由之路。人工饲养稻田蛙,即满足市场对蛙类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能增加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谈起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戴眼镜,斯斯文文的张孝君立马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能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田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在稻田蛙养殖上,利用稻田水稻遮阴、水层浅,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栖息场所,尽可能还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环境,保持稻田蛙原有体表自然色彩、色泽以及口味。   在稻田种植中,稻田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虫能手,且稻田蛙的排泄物还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这样养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田土壤板结,通过稻田蛙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是无公害的,形成一种小的生态链,稻田蛙也是绿色环保的,销售也不用愁。”张孝君笑呵呵地说,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效益自然成倍增长。   据悉,按照这种模式,他所在的重庆市稻田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稻田蛙人工养殖基地330亩,其中位于巴南区石龙镇境内的种蛙基地30亩,年产蛙苗4000万尾,位于大足区宝兴镇的商品蛙基地300亩,年产商品蛙300余吨,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近2000亩。 重庆:“稻蛙共生”托起农户脱贫致富梦
图:稻田蛙   带动致富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2016年,经重庆市水产总站评估、重庆市农委批准,张孝君的稻田蛙养殖技术顺利申报农业部2016年“新型农民创业创新成果项目”。   他不是重庆第一个养蛙的,却是最早取得合法手续经营蛙的人,手头有两证:《重庆市陆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重庆市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   “目的就是想将‘稻蛙’模式尽快推广,能让更多农民致富,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生态米、绿色蛙。”这样的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眼下,他正在申请规划建设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按照他的规划,从2017年到2020年,通过示范基地的良好示范效应,带动重庆市5至8个贫困区县广大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形成万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产业。   张孝君埋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公司核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能直接带动600户农户发展1700亩稻-蛙种养基地。   按每户发展2~3亩,亩均纯收入1.6万元,与每亩单一种植水稻纯收入1000元相比,亩均增收1.5万元,600户农户总计可增收2550万元。 重庆:“稻蛙共生”托起农户脱贫致富梦
图:稻田蛙   扩宽渠道 打造高效农业生态圈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起了个人的养生保健,尤其对食物方面更显得挑剔,对那些高蛋白、绿色、有机食物更是情有独钟。   张孝君明白,除了产品结构、种养模式创新给农业带来的喜人嬗变外,新的营运模式,也能将农业带入新的境界。   于是他不仅养蛙,也开餐馆卖蛙。在重庆市南滨路、冉家坝等地,张孝君建立了3家餐饮实体店,产品供不应求,吃过的顾客说道,他做的泡椒蛙、卤稻田蛙、椒盐蛙很有风味。   当然,他的产品价值链除了包括特色餐饮连锁店外,目前该公司在菜园坝设立了批发销售中心,还形成以稻田蛙为核心的产品价值链和开发农村要素资源的产业价值链,融合了旅游、教育等产业的农业体验和乡村旅游等项目。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山东即墨:小小油菜生出“大财富” 一年摘下“穷帽子”

上一篇:

安徽桐城:深闺“小花”成“致富金花”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