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鸡( Yao chicken)在广西又称南丹瑶鸡,在贵州又称瑶山鸡,属兼用型地方品种。 瑶鸡原产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和贵州省荔波县,中心产区为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镇和荔波县西南部的瑶山瑶族乡,分布于南丹县和荔波县各乡镇,毗邻的河池、贵州的独山等地也有分布。
南丹瑶鸡盛名已久,1981年在全区家禽品种资源调查中以耐粗饲、觅食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香脆,征服了前来考察专家,评上广西家禽地方名鸡之一,选入了《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目前南丹瑶鸡的市场销售价格达每公斤22-26元,比三黄鸡、麻鸡等高出近两倍。
(一)品种形成
瑶鸡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产区瑶寨居民居住分散,房前屋后的树林草地可供放牧养鸡,同时农副产品丰富,为养鸡提供了饲料来源。当地群众普遍养鸡,并有养“大鸡”的习俗,故多选留体型高大的公、母鸡作种用。此外,瑶寨多处偏僻之地,交通闭塞,很少引入外来鸡种,当地鸡群基本上自繁自养。经过当地群众长期的繁育驯化形成瑶鸡。
南丹瑶鸡品种的产生是由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它在远古时代就作为野鸡生活于南丹的深山老林之中,直到好猎的白裤瑶族进山居住后,把它猎捕回来当作食物佳肴,同时瑶族同胞把吃剩的活鸡留下来进行训化繁殖,慢慢发展成为瑶鸡。由于瑶 胞们在山区居住分散,文化生活缺乏,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娱乐心理习惯,逢年过节,他们以打陀螺、吹 牛角、斗鸡为娱乐,因此瑶族同胞有以养大鸡养斗鸡为荣的传统。各家各户都选留体型高大的公、母鸡作为种鸡,以培育优良的后代和斗鸡,形成了自然的人工选育。加上瑶族居住偏僻,村寨小,交通不便,瑶鸡流动较少,又没有外来鸡种混杂,基本上自繁自养,闭锁繁育。在长期的自繁自养中,形成了今天的南丹瑶鸡这一优良品种。南丹瑶鸡以瑶胞挑上山随耕放养于山上、晚上挑回为主,保持了野鸡的野性和斗鸡好斗的特性。
(二)外貌特征
瑶鸡体躯呈菱形,胸骨突出,按体型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类,以小型为主。喙多呈青色或黑褐色。单冠直立,冠齿6~8个,呈红色。肉髯呈红色,耳叶呈红色或蓝绿色,虹彩呈金黄色或橘红色。皮肤多呈白色,少数呈黑色。胫、趾呈青色或黑褐色,部分有胫羽,少数有趾羽。骨色多为白色,少数为乌色。
公鸡羽色以金黄色和金红色为主,黄褐色次之。母鸡羽色以麻黄色、麻黑色为主。雏鸡羽毛多为褐黄色。
(三)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 瑶鸡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 瑶鸡的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 南丹瑶鸡平均130日龄开产,66周龄产蛋数113个,平均蛋重469;种蛋受精率95%,受精蛋孵化率94.2%;母鸡有就巢性,散养条件下就巢率48%~49%。瑶山鸡平均142日龄开产,年产蛋数116个,开产蛋重27.4g,平均蛋重469;种蛋受精率78%,受精蛋孵化率90%;母鸡就巢性强,散养条件下就巢率约95%。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南丹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瑶鸡选种选育示范场承担保种任务,贵州省由瑶山鸡繁育中心承担保种任务,保种群2009年有公鸡200余只,母鸡3000余只。南丹瑶鸡1987年收录于《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
2002年后南丹县对瑶鸡选种选育示范场进行了扩建,并开展了南丹瑶鸡选种、选育研究。目前,种鸡年产蛋量、群体整齐度等指标与项目实施前有大幅度提高。在质量性状方面,已选育出具有矮小青脚、体型紧凑特征,母鸡为麻黄花羽色,公鸡为红羽、黑翅羽、尾羽较长而黑的个体。
(五)品种评价
瑶鸡具有耐粗食、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肉质细嫩鲜美、皮下脂肪少等特点,是典型的“瘦肉型”鸡。但该品种鸡生产性能偏低、产蛋数较少,且近年来由于外来鸡种较多,造成了部分鸡群混杂。今后应加强品种保护和选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