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一个地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公义镇马林村,就依靠当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旅游,为城镇人口增添出游去处,给当地的群众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
图:农业嘉年华一角 “我现在每个月至少挣2000元以上,每年还要收租金,地还是我的,肯定比自己种粮食划算。”近日,记者来到马林村,正在农业嘉年华项目打工的村民李淑芬给记者算起了她家今年的收入。 李淑芬今年51岁,家里3.7亩土地流转了农业嘉年华做旅游农业项目。自己和老公在该项目里面务工,每个月两个人有将近5000元的收入。说起这个项目带来的好处,李淑芬是满脸的笑容。 农旅对接冒火花 农民挣到双份钱 室内青翠欲滴的茶园、金黄灿烂的稻田、盛开怒放的花卉、硕果累累的果园,室外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特色美食,无一不让人流连忘返。该项目作为四川省首个农业嘉年华项目,正式开园后迎来了成都周边附近的广大游客前来游玩。 “没有想到,农业也可以这样和旅游结合,让我们穷乡僻壤变宝地,马林村党支部书记付居华说起该村的变化,更是深有感触。付居华告诉记者,3年前,马林村还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村民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仅两三千元,五十岁以下的,基本上全部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都是老人小孩。由于劳动力都出去了,很多土地也就被迫搁荒。 随着被列入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农业嘉年华项目的入驻,让马林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李淑芬家里的3.7亩土地以每亩每年800斤黄谷的价格流转了出来。每年大概有3000元的收入。 “原来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人家的土地流转,农民当‘地主’,没有想到我们也实现了土地流转,不务农还是有收入。”李淑芬告诉记者,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土地一直都没有耕种,他们夫妻俩在彭山城区务工。现在流转出去后,李淑芬夫妻平时主要负责花卉的保养,夫妻俩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记者在农业嘉年华3号馆看见,有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全国海椒文化主题馆,从种海椒到制作豆瓣,再到宣传海椒文化。游客来这里不但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海椒,还能了解其发展史和看到各种深加工产品。 目前,和李淑芬一样在农业嘉年华上班的当地农民达到200余人,随着项目的建设,预计用工人数还将不断增加。 成为眉山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北门户”的马林村抢抓机遇、迅速反应,通过土地流转,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靠天吃饭的农民就地转化成果园工人,靠着流转租金和打工收入双份收入,大大改善了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