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的是“造血”而不是“输血”,只有村民自己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才能够让产业长久地发展下去,才能够真正脱贫致富。在重庆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这里的村民们学会了自力更生,大家都看见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图:蚕桑业 近日,长春村,几台挖掘机不停地在撂荒地里作业,机器轰鸣声响彻山谷。此情此景,站在堡坎上的陈正文、滕树文和滕树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是长春村的村民。半个月前,这3名老农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顺青颉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於是,发动群众、发展产业、整修道路,3个人忙碌了起来。 金溪镇被当地人戏称为“筲箕滩”,因其地形呈“筲箕”形状,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今年8月,该镇被列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镇里委派副镇长杨胜前到长春村代理村支书。 “现在感觉干劲特别足,好像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向我们招手。”望着田坎,陈正文语调激昂。 陈正文是一名贫困户,家里4口人老的老、病的病,像样的劳力基本上没得,70岁的他在家中还算一个“整劳力”。但在过去,村里的路不通,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想要脱贫致富,基本上等於天方夜谭。於是,村里的人,能干得动的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田土大块大块地荒废下来,杂草丛生,留守的人每次看见都忍不住一阵心疼。 “但心疼又有啥法?”他叹了一口气,穷的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村里不少人养成了懒散慢的坏毛病——别人来帮扶时积极一下子,别人走后,茶就凉了,“就像癞蛤蟆一样,别人戳一下,才跳一下”。 前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村里人倒是兴奋了一阵。但是资金多了,村支书和村主任却没经得住诱惑,相继被撤职或停职,村里的脱贫事业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又偃旗息鼓了下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复几次以后,村民们的心气儿丢脱一大半,要想脱贫可谓难上加难。 这可急坏了镇里的干部。 “杨副镇长到来后与我们合计了一下,还是决定用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发展蚕桑,让大家都有事干,都能受益。”陈正文说:“说服工作相当困难,许多人一听就连忙摆手、摇头,但是我们告诉了他们现在的好政策,挖地、种苗费用都不用他们出一分钱,只要他们愿意拿出地,愿意学点技术、务一下工,这事就干得起,最终大部分人都被说服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个别村民看到了好政策,想通过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但却被村里婉拒。“专业合作社好是好,但毕竟还是个人挣了大头,而我们是想大家步调一致地集体脱贫致富,所以还是决定采取股份合作社的形式。”杨胜前告诉记者,股份合作社的分配方式大概是“631”,6是拿出利润的60%分配给社员,3是利润的30%用於合作社发展再生产,1是利润的10%留给村集体用於临时救助,如此一来,大伙都能获益。 就这样,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长春村便迎来了3个股份合作社的诞生,其中便有11月22日才成立的顺青颉农业股份合作社。这个月,长春村就要种下上千亩的桑树,3年后达到盛产期,一亩桑园可养一张蚕,亩产值可达5000元,也难怪陈正文说看见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两天要赶紧把土翻好,冬至前后栽苗,时间紧得很哪,我们就先不和你说了,还得去催下苗子。”说罢,陈正文、滕树文、滕树长3人迈开了大步,每一步都走得那麽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