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有效,对鞭毛菌亚门真菌和细菌无抑制活性,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棉花、油菜和其它作物多种病害。制剂有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 一种苯并咪唑类,学名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简称MBC。工业产品为白色固体,纯品熔点330~335℃(分解),在水和有机溶剂中溶解甚微,可溶于酸(成盐),性质稳定,但遇碱易分解。毒性低,急性毒性LD50值:对大白鼠经口大于15g/kg。多菌灵原是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杀菌剂苯菌灵的中间体,1969年美国G.P.克莱蒙斯、C.A.彼德森和J.J.西姆斯等分别报道了多菌灵的杀菌性质,1970年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等也独立发现了它的杀菌性质。在70年代中期,中国和联邦德国已先后实现工业生产。到80年代,多菌灵在中国已发展成产量最大的内吸杀菌剂品种。
生产方法是先将甲醇>"光气">光气</a>反应生成氯甲酸甲酯,再与石灰氮反应合成氰基氨基甲酸甲酯,然后与邻苯二胺环合,生成多菌灵原药.多菌灵是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吸收并经传导转移到其他部位,干扰病菌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其生长。它的杀菌谱较广,通常加工成粉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苯并咪唑类内吸,1973年英国的H.汉佩尔和F.劳契尔发表了多菌灵杀菌活性的报道,随后由联邦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始生产推广。
纯品是白色结晶粉末,难溶于水,微溶于丙酮、氯仿中,在无机酸溶液中稳定,形成可溶性盐。是广谱性内吸杀菌剂。植物病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人畜毒性低。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合成,特别是与核苷的生成受阻有关。在病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多菌灵还可同纺锤丝的微管蛋白质相结合而干扰有丝分裂。但纺锤丝微管蛋白质的轻微改变,可使多菌灵同微管蛋白质的结合力降低,因而容易引起抗药性。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等在生物体内外降解或代谢也可转化为多菌灵而起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