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颖枯病和水稻纹枯病的区别
水稻颖枯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谷粒颖壳,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2005年,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20多亩镇稻2号发生了水稻颖枯病,重病田病穗率达60%,病穗上一般有40%的粒子发生病变,严重的病粒占60%,病粒小枝梗上没有明显病变,有的能灌浆,有的不能灌浆,严重地影响了产量。在江苏金湖县,少量的田块也发生过此病,且有上升趋势。
病菌以分孢器在病谷粒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接种体,借风雨传播,当水稻抽穗后,侵入花器及幼颖致病。通常在稻株抽穗扬花期如遇暴风雨,稻穗互相摩擦产生伤口,有利病菌侵入而病重;偏施过施或迟施氮肥,植株贪青,成熟延迟,也增加侵害机会;一般倒伏田地面温湿度高,有利病菌孢子发芽侵入,病粒增多。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