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主要抑制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酷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导致植物死亡。草甘膦是通过茎叶吸收后传导到植物各部位的,可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40多科的植物。目前,市售的草甘膦有草甘膦异丙胺盐、草甘膦铵盐、草甘膦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剂型,其中10%的草甘膦水剂和4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占绝大多数。
按照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1158号公告要求,2012年8月31日前按原农药登记证、农药临时登记证生产的草甘膦含量低于30%的草甘膦混配水剂,在其产品质量保证期内可以销售和使用。也就是说在今年8月31日之后将不再允许销售含量低于30%的草甘膦混配水剂。那么,到底41%草甘膦异丙胺盐与30%草甘膦有何区别呢?
草甘膦本身是难溶于水的,但是它的盐易溶于水,盐可以有钾盐、钠盐、铵盐、异丙胺盐等。草甘膦各种制剂的有效成分是草甘膦酸,属酸性,水溶性差。成盐后水溶性增加,一般可以成铵盐和异丙胺盐、钾盐、钠盐等,最常见的是铵盐和异丙胺盐。
首先从除草效果来说,一般是钾盐稍大于异丙胺盐,异丙胺盐稍大于铵盐和钠盐。草甘膦异丙胺盐是草甘膦与有机碱异丙胺进行中和反应得到的盐,更溶于水,其中具有杀草活性的成分是草甘膦酸。在相同含量的情况下,草甘膦的除草功能要优于草甘膦异丙胺盐,但两者的杀草谱和作用机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