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就把钱赚是不少外出游子心里的梦想,返乡创业的不少,成功的也不少,但创业成功之后还拉着乡亲一起致富的并且带动数千乡亲的那真的没几个。而陈昌振就是这批少数人,作为80后的如今已经走上人生巅峰。
3月28日,夕日暖阳洒在鹤峰县五里乡寻梅村山坡上,座落在山中的施茗茶业有限公司门前院坝开始闹热起来,三三两两的村民纷至沓来,或提着小茶篓,或提着小布袋,里面都是鲜嫩碧绿的茶叶。公司加工车间里,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称重、算账、付款,然后村民笑着离开。
“早上吃饭后出门,下午收工回来。不用背、不用扛,4斤多鲜茶叶一交给公司,钱就到手了。我跟到这个娃儿享福啦。”三组村民王丕然卖茶后,拿着200多元现金乐呵呵地说。今年70岁的王丕然,儿女外出务工,与妻子经管8亩多茶园,春茶开秤不到一周,收入已过千元。
王丕然口中的“娃儿”,名叫陈昌振,本村人,是一名“80后”创业者。“种过茶、加工过茶,也栽过烟,一年搞上头,挣不到几个钱。”1998年,在家务农几年的陈昌振,觉得在村里没啥前途,便外出务工。打工的10多年,虽然每年收入不错,但他经受的磨难太多、压力很大,始终觉得离家在外不是长久之计。
打工生涯练就了陈昌振对商机的敏锐。2011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他在江苏农业展销会上,发现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人们喜好。
“茶在林中,林中有茶。家乡的茶就是天然有机产品。”陈昌振决定放弃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回到家乡发展有机茶。
云雾山中出好茶。寻梅村所在地森林资源丰富,山谷风光秀丽。种茶历史悠久,以前,由于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茶园疏于管理,加之技术落后,收入不多,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茶园抛荒。
“家里办过茶叶加工小作坊。虽然中途间断过几年,但技术还在,能用的设备也有。”陈昌振的父亲说。于是,陈昌振拿出打工的全部积蓄,与父母一起,依托原有厂房基础,扩大了厂房规模并更换了部分加工设备。
种茶
“开始几年,由于自己不懂行情,也没打开销路,没赚到多少钱。”陈昌振说。后来,有机茶得到茶商认可,销路逐渐打开,产品销往宜昌、湖南、江苏等地。
2014年,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陈昌振再次扩大规模,建起占地2000平米的厂房,添置了新设备,先后注册成立了昌振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施茗茶业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打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帮扶50户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本乡的紫荆村、十字村以及隔河相望的燕子镇百顺村等村的2000余名乡亲脱贫致富。
“创业确实不易,每逢茶叶收购高峰期,就出现资金运转难题,幸喜通过银行贷款100多万元,解决了难题。”陈昌振满怀感激之情地说。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我才高兴。”这是陈昌振内心的想法。
“在厂里帮到加工茶叶,日均工资3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正在加工车间忙碌的工人滕荣谈起自己的选择,一脸的自豪。
今年42岁的滕荣是退伍军人,家住与公司隔河相望的燕子镇百顺村,有1个孩子,虽然家里种植有8亩多茶园,以前苦于交通不便,把采摘后的茶叶运出山,是“萝卜盘成肉价钱”,于是,茶园几近荒芜,家里谈不上有啥收入。滕荣从部队复员后也一直外出务工。
“自从家边有了公司后,我就回来靠茶吃饭。不仅有高工资,而且8亩生态茶园变成‘金疙瘩’,去年纯收入2万多元。”滕荣说。
昔日荒芜茶园,今日成抢手货。寻梅村村民滕仕慧一家人长期外出务工,近10亩茶园长期无人经管。附近村民纷纷打电话求租种,最后被家住十字村的村民凭着舅子关系“抢”到手里,这几天每天600多元的收入让他笑开了花。
“结对帮扶的5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为了寻梅村的发展,我决定在村里建立有机绿色茶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有机绿色茶叶,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家致富。”陈昌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