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四川夫妻远赴千里之外种植平菇

2018-11-11 19:24:17浏览:63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在寒冬里的阿左旗凌晨温度只有零星十几度,但王洪林和饶正红夫妇已经在温棚里的平菇摘好要送往早市,已经有催促的电话过来。

  在寒冬里的阿左旗凌晨温度只有零星十几度,但王洪林和饶正红夫妇已经在温棚里的平菇摘好要送往早市,已经有催促的电话过来。 这对夫妻是四川人来这里是为了创业,呆了十几年也算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千里之远四川夫妇北上创业

  “刚来这里时,真的很难适应,现在户口都落在了阿拉善。”虽然在阿拉善呆了十几年,但王洪林夫妇说话还是有着浓浓的四川口音。谈起为什么要离开湿润的四川,王洪林说,家乡的收入并不高,北上创业也许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1999年,二人辗转银川学习平菇种植技术,一年后,随着一位好友来到了阿拉善。二人拿着辛苦攒下的几万元钱在扎哈乌素嘎查承包了一座温棚种起平菇。选种、消毒、翻堆、装袋、发菌丝等等,夫妻俩天天往返温棚和家之间,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二人每天给菌袋浇水、测量温度和湿度、查看菌丝的长势保证给蘑菇创造最有利的生长环境。一个月后,在二人精心“呵护”下,一簇簇平菇脑袋从菌带里钻了出来,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王洪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她发誓要依靠种植蘑菇的技术要在阿拉善闯出一番天地。


平菇

  投资养殖积蓄全部赔光

  5年的时间,种植和销售平菇让王洪林一家收获了财富,但长期在湿润的温棚采摘,也让王洪林的关节出现了一些问题。2004年,巴彦浩特养殖业开始兴起,王洪林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把平菇种植搁浅,开始搞起养殖。“当时想之前在四川老家就养过猪,肯定能赚钱。”王洪林说,养猪投入大回报高,他们,信心满满,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几年的时间,因为技术等原因养殖业并没有让他们赚钱,反而把前两年攒下的二十多万元家底赔得一干二净,这还不算,他们二人又欠了十几万元外债。回家,还是坚持留在阿拉善继续创业?现实的残酷并没有击垮夫妻俩,他们还想试一试。2009年,二人向朋友借了1万元钱,再次干起老本行——种平菇。

  深深体会了创业的艰辛后,在平菇种植上,王洪林更是严格把关,讲究货真价实。他们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和催长素,加上诚信经营,王洪林家的平菇再一次收获了居民的口碑。“称3斤平菇”“我就认准你家的蘑菇了,新鲜”……早市上买平菇的居民一个接着一个,很多都是老顾客,时不时还要与王洪林寒暄几句。王洪林笑着说,虽然自己是四川人,但来到阿拉善创业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除了每天在早市售卖,丈夫还要从温棚采摘供货,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几年的人气积累,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对四川夫妻在卖平菇,他们不仅将之前的债还清,还攒钱在阿拉善买了房。

  四川人扎根阿拉善:“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乡”

  2017年,在阿拉善待了18年的王洪林和丈夫决定把户口迁移到阿拉善,继续坚持平菇种植。经过几年的经营,王洪林不断扩大规模,从一个大棚发展到现在拥有五个近上千平米的大棚,平菇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具体每年能赚多少钱,这个暂时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这几年的收入让我们成为四川老家里经济条件最好的。”王洪林说,她家种植的平菇产量是全阿左旗最多的,也是坚持种植时间最长的。

  结束早上的生意,王洪林热情邀请记者前往她的大棚参观,令人震撼的是,大棚内上千个菌袋整齐排放,煞是壮观。有的菌袋口平菇成团簇拥,各个鲜嫩肥硕;有的则刚冒出白色小点,长势甚是喜人。王洪林和丈夫穿梭在一排排的菌袋之间,收获着喜悦的成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南宁残疾人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奔小康

上一篇:

返乡创业开酿酒厂年产10万多斤米酒纯收入80多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