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运升有着三级残疾,但本人身残志坚,从不觉得直接比别人差,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劳种桑养蚕最后脱贫致富,用自己赚的钱盖起了新房,奋斗真的可以改变人生,靠着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看,这幢就是我的新房,春节前刚刚搬进去。”3月29日,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那志坡村民赖运升指着一幢两层新楼房说,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是赖运升的真实写照。赖运升虽为三级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虽到了养老年纪,但不等不靠、奋斗不息,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赖运升作为一名残疾人,他能做到的事相信其他人也能做到。他就像火种,点燃了贫困户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激情。盼着天上掉馅饼的人少了,勤奋实干的人多了。”包村干部韦俊格赞赏地说道。
身残志坚
尝试摘穷帽
赖运升年近六十,腰椎受过伤,不能干力气活,是三级残疾。在他的记忆中,贫穷就像一块大石头,不仅压在他的肩上,也压在他的心上。赖运升这辈子最内疚的事也与贫穷有关:儿子曾考上知名大学,但因为穷,他没有让儿子去就读。至今说起这事,赖运升仍难过得泪湿眼眶。
种桑
虽然身残,但赖运升从未放弃过改变生活的努力。多年来,他做过小本生意,但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他曾与妻子长年在家种桑养蚕,但因为没有掌握技术,蚕的成活率不高,收入不稳定;他又曾外出务工,到广东经营生榨米粉店,但年纪大了,渐渐也干不动了。2016年,赖运升夫妇返回家乡,重操旧业种桑养蚕。
“我们虽然有近30年的种桑养蚕经验,但蚕的成活率并不高。我感觉自己没有掌握技术,还是门外汉。”赖运升说。
知不足而后进,回乡后的赖运升迎来了学习的机会,当时,村里的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合作社投资160多万元建设了小蚕共育基地,给养蚕户供应小蚕。合作社就在赖运升家附近,夫妇俩一边在家种桑养蚕,一边到合作社务工,学习养蚕技术。
虚心学技
盖起新楼房
合作社的管理十分严格规范,比如到了小蚕关键期,合作社员工的家就算很近,也要按规定不能回家住,以防带回病菌。而这些“讲究”让蚕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赖运升信服了,他抛弃了沿用了30年的老办法,接受了新技术。
合作社技术员淡有兴说:“赖运升经常来找我,学得非常用心,每个细节都要问个明白。”看到他这么虚心向学,淡有兴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他。
赖运升很快成为种桑养蚕的一把好手。“以前没有掌握好技术时,每亩桑园每年养蚕的收益平均是5000元,掌握技术后能提高到9000元以上。”他说,近两年每年收入都达几万元。2017年,赖运升建起了一栋2层180平方米的小楼房。春节前,他告别低矮的旧平房,搬进了宽敞亮堂的新房。“建房加装修一共花了21万元。窗帘昨天才到货,刚刚装上。这些床呀,沙发呀,电视呀,都是全新的。”赖运升笑得很开心。
传授技术
致富路更宽
养蚕的成功增强了赖运升的信心。今年,他与几名外出务工的村民商议,利用他们丢荒的土地扩大种桑面积。
赖运升脱贫致富的故事成为村里的“传奇”。村里养蚕的多了,学技术的也多了。“很多养蚕户跟以前的我一样,没有技术,我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赖运升在村里当起了“师傅”。“跟着赖师傅学养蚕,成功率能从60%提高到超过80%。”村民李娟厚说。
今年,这位“师傅”升级了。赖运升与合作社共同出资15万元,建设了蚕农实训基地,将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蚕农。目前,基地已建设完成,设备也已安装好,届时将迎来第一批新学员。“在基地里,蚕农可以实地观摩操作,学习养蚕技术和操作流程,学会怎么省工省力,怎么增产增收,提高效益。”赖运升说。
赖运升邀请我们坐上新安装的喂蚕轨道车,操控着轨道车前行。他兴奋地说:“看,以前喂一次蚕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了。活是越干越轻松,收入是越来越高,好日子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