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水稻病虫害稻瘟病详细介绍

2013-03-27 10:57:27浏览:74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有三大病害,黑龙江省主要是受其中的稻瘟病的威胁最大,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造成一定损失,由于大多数稻区注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有三大病害,黑龙江省主要是受其中的稻瘟病的威胁最大,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造成一定损失,由于大多数稻区注意采用抗病性品种及田间及时防治,能较好地控制住病情。水稻白叶枯病为黑龙江省的检疫性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小面积发生。发现后都能及时销毁,杜绝了蔓延的可能性。水稻纹枯病近年有发展趋势,发生面积和病情都有所上升,应当引起注意。除以上三大病害外,过去在大面积直播田中,常在普遍注意种子质量,又采用插秧,改善了环境条件,基本上已极少发生了。80年肛后期,恶苗病曾一度普遍危害而成为水稻上病害的防治重点之一。病毒病中近10年来以条纹枯病和东格鲁病在浙江、福建一带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大,危害也最重,嘉宾去铃铛次流行的黑条矮缩病和暂黄病已极少发生,甚至绝迹。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一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为世界性水稻流行病害。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直是我国水稻上的重点防治病害。在生长前期若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则田间呈火烧状,抽穗期发生穗颈瘟则造成大量瘪穗。在黑龙江省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穗颈瘟。

(一)水稻稻瘟病症状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 苗瘟
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在三叶期前发病,病苗基部变黄褐色或或灰褐色,叶片卷缩枯死,潮湿时疫苗基部有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2. 叶瘟
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叶片上产生不同的病斑,可分四种类型:
(1)普通型(慢性型)病斑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其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层。
(2)急性型病斑 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一般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的,病斑上密生色霉层,有时正反面都有。这种病斑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合及稻株抗性减弱时。
(3)白点型病班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为白色斑点,不产生孢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则可迅速扩展成型。
(4)褐点型病斑 多发生在抗病品种和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叶耳、叶舌、叶枕也可发病,称为叶节瘟。

3. 节瘟
发生在稻节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部变黑色,向内凹陷,易折断倒伏。

4. 穗颈瘟
在穗颈或穗轴上开始为褐色小点,扩展后穗颈成段变褐。发病早的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秕谷增加。

5. 谷粒瘟
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有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

(二)水稻稻瘟病病原
瘟病的病原菌为稻梨孢菌(Piricularia oryzae),属半知菌亚门梨形孢属,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有1~3个隔,分隔处有缢缩,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有孢子脱落的疤痕。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繁殖体。

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许多生理小种。黑龙江省多来自35个县(市)470个单胞菌株的鉴定结果为7群15个生理小种,其中以ZF、ZE、ZA、ZD四群为优势菌群。

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8~37℃,最适温度为27~28℃。分生孢子萌芽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在25~28℃。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成以饱和温度为最适宜,相对湿度降至80%,则不能形成。分生孢子必需在水膜或水滴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萌发。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力弱。在54℃和52℃下10min可以分别杀死谷粒和护颖内的菌丝。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
(三)水稻稻瘟病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可存活一年左右,菌丝在兵组织内可存活一年以上,在潮湿的情况下,经2~3个月便死亡。露天堆放的稻草是主要侵染来源,第二年天气转暖后遇雨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田间水稻上。带菌的种子播种后,引起秧苗发病,北方稻区由于育秧期间气温低,苗稻瘟发生不多,但在保温育秧及薄膜育秧时能遇到。

(四)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病和流行的条件

1. 主栽品种的抗性与小种的组成

水道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目前生产上所用的抗病品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只能保持一定时期。黑龙江省生理小种组成复杂、种类多,每年种植的品种也有变化,有时品种种植面积增减幅度较大,均影响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黑龙江曾种植过的普选10号于1978年失去抗性,是由于ZE小种上升为优势种。滨旭、合江20等突然失去抗性就和ZA菌群的迅速增长有关。

2. 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有利于病菌的气候条件相遇

水稻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性也不同,分蘖盛期最易感叶瘟,始穗期易感染穗颈瘟,若遇湿度大,稻株上保持水膜的时间较长,就容易流行。

3. 气候条件
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照和风。阴雨、低温和光照不足,导致植株抗病力减弱,同时高湿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常导致稻瘟病大发生。在黑龙江省稻瘟病大流行年都不是高温年。抽穗期降雨、低温、光照不足往往引致穗颈瘟流行。

4.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也因关系到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繁殖,栽培管理中以肥水关系最大。偏施氮肥,游离氮和酰氨氮增加,使水稻体内C/N降低,硅化作用减少,导致水稻贪青徒长,植株柔嫩,抗病性降低。另外,会使叶片下垂,色泽农绿,分蘖期延长,增加无效分蘖,使株间郁闭,保持高湿度而促进病菌的生长繁殖,并有利于病菌的侵入。黑龙江省水稻施肥特点是有机肥用量逐年减少,氮素化肥逐年增加,由含氮量低的碳铵、硫铵、硝铵转到含氮量高的尿素。五常、宁安等多数稻区施尿素高达375㎏/ha。另外,同一施氮量的情况下,施肥时期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同。

浅水灌溉及晒田可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

(五)水稻稻瘟病防治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各地应根据当地小种的组成选用抗病品种。黑龙江省就大部分稻区来讲,较抗病品种有东农415、416、417、牡21、23,京引127,通系112等。但要注意小种的变化。

2. 加强栽培管理

应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促进稻株生长健壮而不贪青晚熟。灌溉以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末期晒田和后期湿润灌溉为好,一方面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另一方面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山区利用冷泉水灌溉的地方应修蓄水池以提高水温。


3. 消灭菌源

(1)种子处理 50%多菌灵、40%克瘟散乳剂、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等浸种均有良好效果。

(2)处理病草 不要病草还田,堆肥要充分腐熟,田间不用病草编织的草帘。

4. 药剂防治

防治苗瘟或叶瘟要及时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即拔除,喷药保护,防止蔓延;发现急性型病斑陆续出现,应立即喷药,防治穗温应着重保护抽穗期,如孕穗末期叶瘟发展或叶耳、叶舌发病变褐,应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个喷药一次。目前认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残效期可持续三周左右。40%稻瘟灵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及0.4%春雷霉素粉剂均能有效防治稻瘟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核桃叶甲病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上一篇:

黄瓜常见病虫害分析报告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