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主要发生在我国南部稻区,由于南北引种频繁,已传入北方稻区,几乎全国各稻区均发生过。黑龙江省于1976年初发现于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以后在阿城、五常、宾县、海林、东宁、勃力等县也陆续发生过。
(一)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一般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发生,症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短条斑,以后沿叶缘或叶脉向两端蔓延,形成长条状病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组织交界明显,分界处呈波纹状,最后病组织呈枯白色。环境条件适宜或致病力很强的菌株侵染感病品种时可出现急性型病斑,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露珠状菌脓溢出,干后成鱼子状小颗粒。
除上述叶枯病症状外,还有一种凋萎症状,在黑龙江省不常见。
(二)水稻白叶枯病病原
病原细菌是黄单胞杆菌属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具有一根鞭毛,革兰氏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蜡黄色菌落,有光泽。最适生长温度为26~30℃。
白叶枯病菌有不同菌系,其致病力强弱不同。
(三)水稻白叶枯病侵染循环
1. 侵染来源
主要是稻草,病菌在干燥处堆放的稻草中可以存活六七个月以上,第二年春耕时,保湿后产生的细菌流胶,接种仍能侵染稻株。用病稻草在催芽时盖种子及捆秧等均可引起种秧苗发病,稻草上的病菌第二年入夏以后急剧减少。种子上的病菌也是重要初侵染来源之一。播种带菌的种子可引起秧苗发病。稻种带菌又与调运种子有关,对新区病害引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老病区稻草是主要侵染源主要是稻种。
2. 侵染及传播过程
种子及稻草上的病菌到第二年春天遇水分就开始运动。种子上的病菌可以直接传染秧苗。稻草上的病菌则通过催芽时盖种、秧田覆盖、扎秧把、堵水口等传给秧苗,水稻的根系分泌物能够吸引周围的病原细菌向根际聚集,并使生长停滞的病原细菌活化增殖。
白叶枯病菌主要是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也多从叶尖和叶缘开始。侵入途径中其次是伤口。病菌侵入水稻后,只能在维束管中蔓延繁殖,所以从水孔侵入的病菌最能有效地建立寄生关系。水稻生长后期,伤口侵入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伤口侵入的病菌,有时只能在侵入点建形成局部的条斑。秧苗在维束管未受侵染前,不表现症状,只有当细菌重新分泌出来,再从水孔进入植物体时,才能表现症状。所以水稻幼苗可以成为隐症带菌者。
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传播是短距离的,但在水流传动和供水淹灌、串灌的条件下能十分有效地传播。
(四)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条件
1. 品种抗病性
不同类型的水稻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是籼稻抗性弱, 抗性强。在同类型品种中,抗性也有强弱之分,一般是窄叶品种和耐肥品种较抗病。水稻不同生育期抗性也不同,苗期至分蘖期比较抗病,分蘖末期抗性逐渐降低,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
2. 气候条件
气温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22℃下潜育期为13天,24℃下为8天,26~30℃下为3天。连续阴雨有利于发病,暴风雨和水淹时病害发展很快而且严重。高温干旱,病害受到抑制。黑龙江省最早发病期是7月18日。病害发生程度与6月份高温来临的迟早有关。
3. 栽培管理
肥、水与白叶枯病的发生关系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造成稻株生长过旺,叶片柔软嫩绿,均有利于病害发生。深水灌溉、串灌或稻用淹涝都易造成严重发病。稻田淹水3天,人工接种特别容易发病。土壤酸度高的地区为病害常发地带。
(五)水稻白叶枯病检验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为黑龙江省的检疫性病害,因此一旦发生应通过检验方法确切诊断后,立即采取措施。
1. 田间检验
白叶枯病在水稻生育中后期比较明显,此时要注意生理性叶枯相区分,进一步则作细菌溢脓检验。
(1)肉眼检查 切取包括病健部的组织一小块,放在载玻片上,用锋利刀片在中间作一整齐切口,加一滴水,轻轻加盖片,除去气泡,静置一定时间后,对光可看到病斑切口处有云雾状菌脓溢出。
(2)显微镜检查 按上法制切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能更清楚看到病部有菌脓溢出,而健部则没有。检查时应注意将显微镜光度调暗,否则不易看清楚。
(3)保湿培养检查 将病叶剪去两端,保留长约7cm的一段,下端浸在盛有清水的小试管中,试管口以棉塞保湿,放置过夜,上端切口叶脉上有黄色小珠形成。
2. 分离接种鉴定
为了确定是否检疫对象,可进一步作分离接种。白叶枯病病原细菌要求培养基中的酸度较低,其适宜PH为5.5~6.5之间,最好不用葡萄糖做碳源。接种可采用喷雾或多针穿刺接种,也可将幼苗去根,淹浸在细菌液中2~3min或更长时间。多针接种表现症状最快。接种植株要在肥水管理上促其成为感病状态。接种前后都应保持很高的湿度才容易发病。
3. 噬菌体鉴定
为了快速鉴定分离到的细菌,种子检验及对灌溉水中含菌量的测定以预测病害,都可用噬菌体方法。但白叶枯菌有菌系分化问题,在作噬菌体鉴定工作前,需对菌系的分化事前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将待测的菌种与琼脂培养基混合制成平面,然后用相应的噬菌体在上面划线。培养后如发生溶菌现象,表示待测菌种为白叶枯病菌与该噬菌体相应的菌系。噬菌体存在的数量往往与病菌存在数量成正相关。因此可以应用白叶枯病菌去测定稻种中存在噬菌体,以确定稻种中病菌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少。
(六)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白叶枯病新病区的出现确与带菌稻种的调运有关,因此加强稻种检疫是防止病区扩大的有效措施。一旦在无病区出现疫情,应采取紧急措施封锁或彻底消灭。
2. 杜绝病原
(1)处理病稻草 不用有病稻草催芽、育苗、扎秧把、堵水口等。稻草消毒可用1000倍抗菌剂401、5%硫酸铜浸泡48h或1%石灰水浸泡一星期。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可用抗菌剂(401)500~1000倍液,10%叶枯净2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任选一种浸24~48h。对白叶枯病种子消毒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完全彻底,因此只能应用于病区的防治,不能用作无病区获得绝对无菌的种子。
3. 栽培管理
最重要的是肥、水管理。肥料方面除增施农家肥,配合施用磷、钾肥外,氮素化肥要坚持重施大头肥、后期灵活补肥的原则。水的管理要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要求,结合天气、土质、苗情科学进行。应适时排水晒田。
4. 药剂防治
根据预测对将要发病的秧田以及发病始期的田块进行防治5。50%叶枯青500~100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10%叶枯净300~500倍液或25%敌枯霜1500~2500倍液连续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