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其它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感病品种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种增多,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等向着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危害的方向发展。
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本世纪迁飞性稻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不能麻痹,加强监控,防止回升;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穗期造成严重为害。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稻蓟马等。本世纪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
一、采用佳多频振灯诱杀二化螟的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30亩。吊挂高度为1.5~2.0米,略高于水稻,放置在水稻田的四周,于二化螟和稻水象甲越冬场所附近。开灯时间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至7月末结束。使用期间,每天天黑即开灯诱虫。天亮即关灯。视诱杀虫量多少定期清理灯箱并选择合适地点进行残虫体处理,底点距作物高度0.5米。可以有效地防治二化螟、稻水象甲等。采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用诱捕器口径以24厘米为佳,不同颜色水盆诱捕器的诱集效果为绿>红>蓝,性诱剂离水面高度以0.5~1厘米,诱盆高于水稻20厘米为宜。每公顷设20个诱杀盆。6月末到7月初开始检查田间二化螟成虫及成虫产卵、二化螟孵化高峰情况,在二化螟孵化高峰2~3天,开始药剂防治,确定适宜施药时间。采用Bt杀虫剂防治。由于Bt杀虫剂是生物药剂,药效发挥较慢,施药时间应比化学杀虫剂要提前2~3天,以卵孵化盛期至1龄幼虫期施用效果最好。100亿孢子/克Bt粉剂,每亩用50克兑水稀释2000倍常规喷雾防治。
二、每亩用100亿孢子/克Bt粉剂50克加18%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常规喷雾防治。
药剂防治:18%杀虫双水剂每亩250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施。80%杀虫单粉剂每亩35~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
水稻稻水象甲:泡田灌水时,使土内越冬成虫和幼虫浮于水面,捞出销毁,或者用甜物诱杀。在成虫发生期,用糖醋酒液草诱捕成虫3~―4天,早晚将捕到的成虫收集销毁,在我省一般于5月下旬到6月中旬部分成虫爬到杂草植株上或玉米田后施用50%稻乐丰乳油,每亩用500毫升兑水40~50公斤,或90%晶体敌百虫600倍液喷雾,压低发生基数。另外,秧田是越冬代成虫集中的场所,易于防治,可减少成虫由秧苗带入本田。防治适期为插秧前3~5天。本田越冬代成虫防治:插秧后5―7天,田间虫量即达高峰,是防治最佳时期。本田新一代成虫防治: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新一代成虫危害盛期,此时虽然对水稻危害不重,但直接影响下年的发生程度,应及时防治,把新一代成虫消灭在迁移越冬场所之前。
药剂防治幼虫:每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克,兑水50公斤对稻苗喷雾即可。此药在防治稻水象甲的同时,可防治潜叶蝇、二化螟、负泥虫、稻蝗等水田常见害虫。
三、稻鸭共育技术: 采用大棚旱育苗或钵盘育苗,为了方便鸭子在田间活动采用稀植30厘米×20厘米的株行距,每穴插4―5苗,因株行距加大,每穴适当增加1~2苗,每亩可放养12只鸭子,3只母鸭,9只公鸭。可有效防治虫害和草害。
四、注意事项: 做好病虫害预测,避免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做到及时防治,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