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众对农药认知的七个误区

2013-08-23 10:25:24浏览:7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误区一:农药都是有害的化合物。专家观点:农药登记是严格管理的,一个化合物要经过毒理学、药效、残留和环境影响等一系列试验,

误区一:农药都是有害的化合物。

专家观点:农药登记是严格管理的,一个化合物要经过毒理学、药效、残留和环境影响等一系列试验,符合条件方能取得在相应的作物上防治相应病害的农药登记。对人、畜、天敌和环境有害的化合物是拒绝登记的。简而言之,能成为农药的化合物都是安全的。

误区二:农药都是剧毒的。

专家观点:除了少量高毒农药暂时没有替代品种,绝大多数剧毒和高毒农药均已禁用。现在销售和使用的绝大多数是中等毒性和低毒的农药。

误区三: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不安全的。

专家观点:评价农产品是否安全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用农药,而是农药使用是否规范、残留是否在允许范围。降低农药残留最有效的办法是注重"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喷药后的作物应达到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上市。水稻、小麦等安全间隔期多在15~30天,而常见蔬菜水果是7~15天,韭菜需10~15天。

误区四:隔三天喷一次药,我就不信防不住。

专家观点: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只有达到了防治指标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机用药,才能既节省成本,又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如达到防治指标就不必用药剂防治,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降低病虫对药剂产生抗性的风险,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误区五:这个药剂效果好,我每次喷药都要用。

专家观点:这是对病虫的抗药性缺乏认识。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或连续使用,从而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每种药剂均推荐在一季或一年内使用一定的次数,通常在标签上有注明,目的就是为了延缓病虫的抗药性。

误区六:能打死虫就行了,不管它正规不正规。

专家观点:这是典型的盲目性用药。市场上的农药种类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三证"不全及假冒伪劣的农药,没有经过正式登记,甚至含有隐性成分,药效、残留、毒性、使用方法等均无法了解。虽然有些药剂效果看起来很好,但可能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造成药害、对天敌伤害大、污染水源等问题。这些不正规产品多是一些山寨产品,经常改头换面或者赚一笔就收手,出问题无法追踪来源。

误区七:不管是什么,总之有虫就打,有病就打,一定要全部打干净。

专家观点:这是典型的随便型认识。对农药认识不足,总以为农药杀虫把全部虫子都杀了,效果就是最好的。其实,当害虫较少,而天敌较多时,可不喷药;害虫较多,非喷药不可的,尽可能用高效低毒、对天敌影响不大的农药。滥用农药会伤害天敌。特别是果园,如果天敌没有了,下一波虫害会更猖獗。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欧盟拟将重设杀虫剂标准

上一篇:

棚室黄瓜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