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贯彻“综合防治”的方针。
防治病害,重在预防,要应用一切综合措施,保障作物生长良好。有抗病品种的应尽力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用量。小麦抗锈病良种已经广泛应用,多年来已经取得控制锈病的丰硕成果。抗稻瘟的水稻品种抗玉米丝黑穂的自交系,也在广泛利用。来自土壤中的病原,或残株落叶带菌,则用轮作,清洁田园及果园中的枯枝落叶集中烧、埋,减少菌源数量。合理使用农家肥、化肥,排灌配套,精耕细作,适时播种等农业措施,不仅是持续增产所需,也是促使作物健康生长的需要,并能有效减少田间菌源,减轻发病。在果园中很容易看到管理粗放的现象,常常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应用化学药剂保护,是不得已的最后办法。因此,不能放弃综合防治而将防病保产的希望仅仅寄托在喷施药剂的措施上。
二、必须强调“预防为主”,适时、合理用药。
预防在农作物病害防治领域中至关重要,预防措施要在病害发生之前实施,才能收效。原则上是防病要早,即采取措施不使植物生病,如种子处理或种子包衣防御;或已预测得知某种病害将要流行,提早田间施药保护;或如甘薯块先用药物侵后上炕育秧,预防黑斑病等,都是积极防御的做法。如果按照防治虫害的方法,有病之后才施药治疗,为时已晚,很难挽回损失。农民很现实,常因对先期投人看不到直接效益而不愿投入,岂知经预防未见病,已达到了防病的目的。例如用药剂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要先投入药费,到麦收时见分晓。若小麦每667平方米(即1亩,下同)产300千克,病穗率5%,直接减产15千克,小麦市场价按每1000克1元计,损失15元。如用20%三唑酮乳油拌种,播种量20千克,需投人药费0. 6元(药价20元/千克),能收到全效,即投人药费0. 6元可挽回损失15元,投人与产出比为1:25,是非常合算的事。如果发病率高于5%,效益比还要增加。所以要提倡科学地、有预见地算细账,解除某些疑虑,增加科学用药的知识。
适时用药,本身也体现要早,因为病菌侵入植物有一个潜伏生长期,在此期内外观常不显示病状。例如黑穂病,从种子发芽即侵人,直到抽穂时才出现病状,此时再治,完全无效。如果使用的是单一保护作用的药剂,一定要在病菌侵入作物之前喷药保护,阻止病菌人侵。一旦病菌已经侵入,任何保护性药剂都不应再用,施用后也无效。
一些内吸性、有治疗作用的药剂,也并非百病都治,更不会无论何时施药都可发挥药的防病效果。如叶斑病已在叶片上(或果实上)出现病斑,使用什么药物都不能使病斑消除,实际作物已经受害了。所以,即便是高效内吸剂也应较早应用,才可能发挥它们的保护、治疗作用。
三、要对症用药,对病害特点不清楚,不随便用药。
什么病用什么药,必须有针对性,才能少花钱,多收益,但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特别要提醒农民朋友:对症,首先要知道预防的或防治的是什么病,认识不清或识别错了,会导致以后后一系列的问题。其次,认准了或确定了需治的对象,还要考虑在哪个阶段用药,以哪种方式预防。第三,在众多的杀菌剂中选用哪一类,哪一种。这一切都需具备相当的知识,如果自己尚未掌握上述技术,请多向当地农技部门或植物医生请教,或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防治。
总之,对所用的药剂不了解,对病害的特点不清楚,不能随意选用杀菌剂。
四、根据杀虫剂的作用特点按规定的方法施用。
关于杀菌剂的作用特点、作用方式、施用方法等有关内容,大家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一下其相关内容,也可在山村网上查找是否有其相关资讯。此处仅讲在用药物时要遵守的原则。
1、专项防病。
对于种传病、土传病的种子处理,应根据主要防治对象,选用种衣剂及其种子的处理方法。
2、定时防治。
麦类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带流行频率高,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常发区应设定在麦类开花期定时防治。
3、一种病害要数次防治。
对果树的叶部病或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等病,一个生育周期,均要数次防治,要求事先安排好防治次数及使用不同的药剂。
4、同一作物有几种病,要选用对各病针对性强的药剂。
如稻瘟病与稻纹枯病,发生时期不统一,较难用药兼治。但是,也应重视一药多用,同时兼治,适用于广谱的保护剂,或一些混合杀菌剂。如三唑酮防治麦病、水稻后期病。
5、分阶段防治。
如对甘薯黑斑病,实行分阶段处置,种薯上炕前要处理,秧苗拔起还要经过处置后在栽插。秋季薯窖要消毒。
6、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轮换使用不同类型杀菌剂,才能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病菌产生抗药的几率。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施药技术,也有多种药品供选择,除了农户自己使用农药外,还应关注所在区域的农药应用情况,有助于提高防治水平。
五、一定要按照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所规定的方法施药。
1、、仔细阅读说明书。
农药标签及其说明书是用户首先要仔细阅读并检查的材料。
2、检查标签上的三个证号(简称三证)是否齐全。
若三证不齐全,有可能是假、劣产品。其中,三证包括:农药生产批准证、农药标准证、农药登记证。
农药名称一般包括通用名、该产品的商品名。同一种药,不同厂家的商品名不同,按规定标签上应列出该药的中文通用名。一般杀菌剂都是中文通用名称,有的则附列出商品名。故读标签要认清是哪种药。例如三环唑的商品名有好艳、比艳、丰登、克瘟灵等,混剂有两个以上主要成分,因此,必须认清都是什么药配制的,才不会用错。
3、严格按规定的用药剂量、方法施药。
每一种杀菌剂的标签都列出防治对象及使用量,要与登记的相一致。如果用户不按所列的内容自行扩大防治对象,或加、减用量,因此发生事故的责任只能有自己承担。
六、对新的药剂应先试验后推广。
现阶段许多企业开发出多种混剂,药名新颖,也有正在国内试验的国外品种,往往能吸引一些有强烈愿望的农民,希望新品种带来好效益。笔者认为要通过实践才能判断新品种能否适用,施用是否安全。而这些工作都应先在专业部门进行,取得结果后,再把技术交给农民,并应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试用,以减少l用药不当的风险。
七、合理用药,防止病菌对药物产生抗性或发生药害。
自从发现了内吸杀菌剂并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防治效果下降,要加大用量,甚至药剂失效等报道,经过研究证实了是由于各类病菌对某些杀菌剂产生抗性所致。不合理用药会诱发抗性的产生。病原菌是低等生物,它们适应性强,很容易产生遗传上的突变,以利其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已经证实病原菌对内吸杀菌剂容易产生强抗性,若连续、长期、大范围使用某一种内吸杀菌剂,就会发生抗药现象,通过增加用药量也不生效。我国已发生灰霉菌对多菌灵出现抗性,稻瘟菌对异稻瘟净等药有抗性,大棚中黄瓜霜霉菌对甲霜灵等出现抗性。现在已对抗性问题有了解决的途径,即要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替换使用。一种内吸杀菌剂在一个生长周期中,只限使用1~2次,最好能与保护剂轮换使用,能抑制菌株抗药性的出现与发展。同一类的农药如甲霜灵与噁霜灵,它们对菌类引致的抗性,有正交互性,所以不能用同类药轮换。
病菌中有一些是容易产生突变的,例如灰霉菌、霜霉菌、疫霉菌、青霉菌、绿霉菌、白粉菌、锈菌、稻瘟菌、梨黑星菌等,在对这些病菌为害所造成的病害开展防治时,应重视选用药剂,以及合理使用。
药害是用药不当产生化学药物对作物的伤害,一般是过量或因先后使用不同农药,也有的是某些作物品种对药物敏感,也有的因湿度高,寒冷、多雾也容易引发一些药产生对作物的伤害。对易产生药害的作物,用药应十分谨慎。
八、防止中毒事故。
杀菌剂中许多是低毒药物,但低毒不是无毒,有许多药对人的皮肤或粘膜有刺激作用,应用过程中均要求做好自身的防护有的产品属高毒品种,如克百威、涕灭威等,尽管已经制成有效成分不高的颗粒剂,但毒性仍很高,要按规程操作。种子经过处理(包括种子包衣),已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应妥善保管,防止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