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见虫才杀虫,见病才治病。
“没虫没病,我打什么药?浪费钱!”很多农民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典型的重治疗、轻预防。殊不知见虫杀虫、见病治病才是最浪费钱的。一般情况下,低龄虫对农药抵抗力差,三龄之前使用药剂防治是最佳时机,往往这时虫小不易发现,而一些农民在害虫已大发生时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一定损失,同时药效也难以发挥。
病害防治中更加应该在病害初侵染时进行用药防治。病害预防药剂是治疗药剂价格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当病害发生并流行开来时才用药,则很多治疗性的药均控制不住,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起不到防病的作用。
二是农药品种越全越好,这个不行那个行。
有的农民认为,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只有各种农药都试试。有的农民急性子,一看这种农药不见效或者见效慢,就赶紧换另外一种农药,结果是农药越使用越多,但收效甚微。
在走访调查中,有60多种名称被农户提及,有的农户家里有10多种农药甚至更多。遇到病虫害高发,农户通常是几种药混合打。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前面打药、后面就死虫的农药才是好农药,所以高毒、禁用农药仍然有市场,调查中发现部分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禁用农药仍有使用,殊不知这样极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也会影响到农民自身的利益。
三是一味追求速效性,盲目加大用药量。
一些农民治虫防病心切,对农技、植保部门指导的用药品种、用量总是不放心,施药时总要任意增加品种和用量,用量通常大于说明书推荐量。还有用药量信息往往被放大,例如,乡镇和村级农资经销商销售给农民时,为“保险起见”,通常会将推荐用量放大到1.5~2倍。而在田间使用时,为保证杀虫效果,农户实际用量可能是农资店推荐量的1.5~2倍。
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民往往图省事,一味地追求杀虫快、药效长,不按说明、不用计量工具,擅自加大药量。有的农户说,“每亩地为什么要用两桶水打呢,我一桶水就可以打一亩地了。”在被问及“依据什么选择打药时间和用药量”,受调查的39个农户中有33个农户都回答“根据地里情况、凭借自己经验”。
四是隔三差五打遍药,不信病虫防不住。
有的农户说:“隔三天打一次药,我就不信防不住!”还有的农户说:“不管是什么,有虫就打,有病就打,一定要勤打、全打。”由于不清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很多农民不管病虫发生轻重、不管达不达到防治指标,不抓住用药适期,见虫就打。病虫发生初期不适时用药控制,待到病虫猖獗为害时,则打药频繁,有的甚至是一天一打,虫不立即死掉,就加大药量、提高浓度、缩短间隔期拼命用药。例如在6~8月棉花生长关键时期,有的地区农民基本上是每周打一次药。除了农户为了保险起见擅自增加用药次数,还有不法药贩子登门兜售农药,误导农民增加用药次数,多用农药。而这种做法会使作物抗药性大大提高,造成恶性循环。
五是施药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差。
受访农户中,打药时戴口罩、穿长袖的是少数。农户不愿意采取防护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太热,并且大多数农户认为只要不发生急性中毒,就没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很多农民不按照操作规程,逆风施药或逆向行走,身体接触农药或吸入农药,造成污染。笔者在农村常常看到,有的农民不顾夏季高温,在正午前后施药,极容易中暑、中毒。还有保管上的不妥善、不严密,意外非生产性中毒事故偶有发生。大部分农户没有专仓保管和专箱存放,往往在家里随便存放农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给错用、误用、服毒和作案者提供了便利。
六是随意丢弃农药包装,不注意保护环境。
一年四季,农田中使用的农药次数多而品种繁,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尤其是夏季水稻田用药频繁,药后常遇大雨淋洗,农作物及农田内部分农药流失污染水源。笔者在调查的农村看到,在田埂、地头、沟渠内外以及河边、塘边和大大小小的水面上,到处可见乱丢弃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在调研的39个农户中,除了部分被要求保留农药包装的农户外,其余所有农药包装都是用后随意丢弃。很多地区农村没有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日积月累,给农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综上所述,这些不科学的用药观念亟待引导和更正。今后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用药指导,强化科技下乡,加大教育、培训农民的力度,引导他们更加安全、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