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叶枯唑的30年起伏

2018-11-19 19:51:03浏览:48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水稻白叶枯病泛滥,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对当时社会稳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水稻白叶枯病泛滥,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对当时社会稳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些年主要依靠进口日本农药“敌枯双”(1986年被停用)来防治白叶枯病,让很多中国农药从业者感到无可奈何。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发愤图强,在技术落后、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终于研制出了中国最早的自主创制农药——叶枯唑。

  叶枯唑的诞生,是中国农药界的骄傲,1979年,叶枯唑制剂生产技术获得浙江省科学大会二等奖;1982年,由浙江省温州市工科所和温州市农科所等合作开发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成功,当年就正式投入小试,在大田使用上取得较好防治效果,1984年扩大化生产,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叶枯唑集众多宠爱于一身,超高的性价比和防治效果,使得叶枯唑成为当时的市场宠儿。

  加之当年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年年均有大发生,导致叶枯唑市场供不应求,出现了代理商“拿钱、排队、等货、抢购”的火爆局面。在东南亚等水稻产地,中国的叶枯唑制剂也大受欢迎,成为中国最早实现“制剂出口”的本土农药之一,长期以来,占据着亚洲区域水稻细菌病害的头把交椅。

  叶枯唑原药生产技术在2004年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编号982903X之中,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农药生产技术。

  但是,叶枯唑在辉煌过后,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有40余家企业加入到叶枯唑的生产阵营中,直至2000年之后,还陆续有10多家企业继续申请叶枯唑的登记生产。

  截止到2008年,在国内登记叶枯唑的企业累积有55家之多。之前经销商“拿钱、排队、等货、抢购”的火爆局面不见了,甚至很多经销商开始放弃叶枯唑,觉得卖这个产品无利可图,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

  再加上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率降低等因素影响,自2008年以后,叶枯唑市场一改往日热火朝天的局面,快速步入寒冬。

  目前,业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还在叶枯唑领域里继续坚持和守望,他们希望独立地做出慢性毒理试验报告,解决叶枯唑原药登记问题,然后对叶枯唑进行“维新运动”,包括提升含量、改变剂型、更新登记、扩展作物,走出一条“老树开新花”的维新之路。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收藏山村网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灭多威可用于防治哪些虫害

上一篇:

复配制剂或能延长草甘膦寿命 2,4-D和2甲4氯受追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